甘肃 民勤治沙走了哪条路?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在两大沙漠的夹击下,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民勤绿洲因严重缺水,正渐渐失去生命的颜色全县2385万亩土地中,各类荒漠和荒漠化面积达到2228万亩,境内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


  十几年来,民勤县通过实施工程治沙推进荒漠化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治理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推进节水增收等措施,走出了一条荒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民勤县通过持续不断地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工程,民勤县绿洲西线的20多个风沙口的沙患初步得到了治理,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万亩,封沙育林45万亩,完成工程压沙16万亩。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2009年民勤县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94公顷,年均减少859公顷,年均减少率为0.07%,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总体呈减弱趋势,绿洲沙化状况开始改善。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在治沙过程中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参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沙丘承包给农民种植沙生药材等作物,既治理了沙漠,又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民勤县坚持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科学治沙,集中连片,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人工造林与封育管护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防沙治沙路子。


  民勤县在耕地持续压减、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必须要在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因此,他们提出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的模式。发展特色林果业既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目前,民勤县在勤锋滩建成占地13400亩的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1处,依托生态园的技术集成优势,按照精品枣园示范区、沙地特色植物引种繁育区、沙生药材种植示范区、高效畜牧养殖示范区等4个展示区布局,扩大酿造葡萄、梭梭接种肉苁蓉等建设规模,配套滴灌设施,全力打造“千亩大田林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力发展干旱区沙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为实现沙化土地治理、植被恢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进行了积极探索。


  发展特色林果业是民勤县立足于水土资源瓶颈制约,发挥区域光热资源优势,为顺应市场规律和面向市场,对农业结构做出的主动调整。从2010年开始,全县就对发展林果产业进行规模化规划布局,落实地块,实施通路、通水、整地、开沟等工程,调购酿造葡萄苗木258万株、种条500万根、红枣苗木150万株、枸杞苗木130万株,建设规模化基地3万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勤县靠着沙漠就得靠沙漠生存和发展。1500亩梭梭林按户划给村民嫁接肉苁蓉,每年每户能收入2000元~3000元。既能防风固沙,又不浇水,还能增加群众收入,是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1-06-16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