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并确保其正常运转,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必然举措。但当前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中存在拖着不建、建了不转和空转等现象。斥巨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闲置,不能正常发挥治污效益,其症结究竟在哪儿?
表面原因是经费保障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运营机制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造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设施建设和管网配套工程,只能说在技术上、设施上具备了正常运营的条件,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营机制做保障,不具备正常运转的外部条件,是不可能投入正常运行和使用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要完善责任机制。地方政府应真正把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民生工程,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有关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督导和责任追究力度,用制度和机制增强各级政府污染治理的紧迫感与主动性,保障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
要完善投入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从建设到运营,多是靠政府事业性拨款,致使投资匮乏、效率低下。应改变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监管政府完全“一肩挑”的运行方式,让城市污水处理真正“坐上市场经济的快车”。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运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落实有关用地、用电、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污水处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入TOT和BOT模式,激活治污市场。
理顺管理机制。我国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仍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虽然个别地区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是按企业来建设,但建成后仍按事业型模式管理,存在多头、交叉管理的问题。由于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来补贴,单位缺乏经营意识,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能力较差,正常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到位,单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本应有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制约,使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的问题突出。建议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政企不分的现状,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制工作,将城市污水处理厂交由第三方运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当前,一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仍未开征污水处理费,或存在开征面小、标准偏低、收缴率不高的情况,使多数污水处理厂处于亏损运行的状态。污水处理率越高,赔钱越多;即使不运转,政府也要负责人员工资、设施维护费用等,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大经济负担。应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按时、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并根据其运行情况及时拨付。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提高水资源价格,制定合理的中水回用价格体系,让处理后的污水有市场。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