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日渐显现。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的重要论断,给县域环保工作带来深刻的启示。本文拟对探索县域环保新道路做些分析,望与方家共勉。
一、正确处理好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建立以环保应对金融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辩证法认为客观存在内部充满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面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迅速应对,化解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把握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近来中央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中,第五项就是环保措施。这在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环保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二、正确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作为中部后发展地区,较大的环境容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更需要我们强化管理,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注重量的积累,多做具体工作。不舍其小,不嫌其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做艰苦的量的积累。近年来,我们依法划定35家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4个违法排污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注重质的飞跃,高度重视质变。在全县10个镇建立环保员制度,将环保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建立项目联合预审制度,从源头上对项目把关、筛选;建立环境信访接待制度,配齐电脑处理接待记录系统,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环保工作的成果。
三、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大力落实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环保工作思路。
辩证法表明,任何重点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一般也只能通过重点而存在,并通过重点表现出来。探索环保新道路,有许许多多的一般性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牢牢抓住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重点领域,牢牢抓住源头控制、过程督促、事后监管等关键性环节,具体到县域层面最主要的是要抓好减排、环评和监管等。
狠抓减排不动摇。减排项目作为县长工程,已经纳入政府中心工作,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这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举措。2008年全县共完成9个减排项目,其中COD减排项目6个,S O2减排项目3个,有力地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
狠抓环评不放松。近年来,县域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但资本转移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时环评的把关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县推行的项目联合预审制度,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制度实行以来,否决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狠抓监管不懈怠。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统筹环保与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但越是在艰难的时候,环保理念越要秉持,环保闸门仍需坚守,对重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否则,多年来辛辛苦苦取得的环保工作成果极容易丢掉,来之不易的环保工作新局面也极容易丧失。
四、正确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各项环保工作有效开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能动的因素。但目前县域环保在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的现状,却不完全适应历史性转变的重任。以中部地区某县环保局为例,可窥见一斑。
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个局现有在职人员37人,其中初始学历为本科的3人,大专6人,中专6人,中技3人,高中19人,高中文化占到51.4%,居一半之多;进修后现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8人,大专15人,中专5人,高中8人,其中环评工程师仅1人。缺少高素质人才,人员总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机构设置来看,这个局是在1996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中,从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离出来的,编制为6名,环境监察大队直到2003年才完成组建,为副科级建制财政差补事业单位,定编制6名,环境监测站则为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编制8名。机构、编制先天不足,名实不符。
好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大部制改革,这为基层的环保改革展现了良好的前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选对方向,就应义无反顾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