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官员政绩 生态保护要多看“潜绩”

  “‘潜绩’是打基础的,是真正惠及百姓的,比如生态环境的治理,一时很难看清它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它是关系我们生存的大问题。”

  干旱、缺水、少雨是气象专家对甘肃气候的总体评判,而“三西”地区的扶贫开发、“母亲水窖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帮扶政策无不与甘肃省有关。近年来,甘肃敦煌的生态问题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就敦煌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文物保护作出批示。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发展滞后的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都严重制约着甘肃经济的发展。

  作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并不回避这一现实。他近期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发表《拯救湿地保护绿州――关于敦煌生态问题的思考》《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贫困地区农村的转型道路》等文章,对甘肃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治理对策。日前,他在北京接受了《?t望》新闻周刊的独家采访,直言严酷的生态问题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畅谈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甘肃当前和今后生态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听到胡杨林的召唤

  陆浩说:“我在甘肃工作生活了30年,亲历了甘肃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经常下基层,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很直观的对比。一方面是变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后,4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9.9%提高到13.42%,提高了3.52个百分点,这是最直接的效果: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也看到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问题日趋突出。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越来越大,河西走廊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拦蓄截流地表水,使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内陆河流程大幅缩短,给绿洲区和周围湿地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据介绍,河西地区从东到西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它的水源是由最东部的石羊河、中部的黑河、西部的疏勒河三条内陆河构成的。过去,疏勒河水可以流到敦煌下游湿地西湖,那里的沙枣林、胡杨林、红柳和芦苇都靠疏勒河的水生长。疏勒河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水资源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因为截流,使工程下游水量减少,随着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水位也在降低,周边的湿地随之不断萎缩。

  “最有说服力的是月牙泉水位。实际上,月牙泉是由地下水露头形成的。它是处在绿洲边缘沙漠中形似弯月的一泓泉水,同敦煌鸣沙山相伴,沙泉共生而成为大自然的一道奇观。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和水面的缩小,证明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加之绿洲之上人们用水量的大幅上升,直接影响的就是湿地的缩小。它反映出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陆浩说:“站在西湖湿地上,看到有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林成片地枯死,仿佛听到了胡杨林向人类发出的声声呼唤。”

  他告诉本刊记者,湿地和绿洲是以水资源为纽带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客观上,湿地是绿洲的天然屏障,在储存水分、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防止土地沙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虽然荒无人烟,但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它和绿洲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湿地的萎缩和退化,警告着绿洲区的生态安全。”

  陆浩强调说,湿地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是生态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和条件问题。比如酒泉地区有1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绿洲面积(人类可居住生存的面积)只有3%。如果绿洲消失了,不具备生存条件,那人类只有迁徙。所以说,保护绿洲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绿洲必须要拯救湿地,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拯救湿地必须要先从绿洲的节水做起。这对绿洲内部和湿地生态的恢复至关重要。

  为此,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拯救湿地,即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在绿洲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得以逐步恢复;统筹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积极主动地向湿地补充必要的水源;严格禁止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加大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系统的自然平衡;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经过科学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

  “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

  陆浩多次深入河西地区调研。调研的结果表明,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量的80%以上,“节水的重点在农业”。而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有效地把农业用水降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过去,农民浇水多是采取大水漫灌方式。现在,政府要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引导农民采用滴灌、渗灌等新的灌溉技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像棉花种植,采用传统方式漫灌一般一亩地需要1000立方米的水,改为滴灌只需240多立方水,节水76%。”

  陆浩介绍说,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农作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的同时,河西地区关闭了10000多眼农用机井,使地下水提取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各种节水高效的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障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

  “实际上,整个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从敦煌到民勤,生态问题的根本是水资源短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节水。民勤的生态问题,中央非常重视,温家宝总理先后作过12次批示。”

  资料显示,民勤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中间,曾经有10000多眼农用机井用于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每年以近1米的速度在下降,周边湿地上的沙枣林、灌木丛等沙生植物成片枯死,土地沙化严重,面临着人退沙、进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且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陆浩对本刊记者说,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在下游盆地形成的民勤绿洲,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拱卫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区。石羊河全流域有200多万人口,每年只有15亿立方米的水,是个先天性缺水的地区。

  “若是从200多公里外的黄河调水补充水源,成本太大,而且黄河的水源也不足,河西走廊的其他地方又无水可调。我们只有立足实际,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做好节水这篇大文章。”

  陆浩指出,“在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关闭机井,压田(大面积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等。中央对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非常关注,2006年7月批准了对石羊河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分5年给予47.9亿元的投资支持。”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陆浩介绍道,过去大田种植作物,每亩地一般耗水800多立方,现在大棚种植高效作物只需200多立方水,产出相当于10亩地的产出,既节水、节地,又提高了效益。石羊河流域在保证“一人一亩口粮田,一户建一个大棚(即高效日光温室)”的条件下,大量土地退耕种草养畜,促进了结构的调整。“在河西走廊,种草要比种粮食节水一半左右,比如种苜蓿,一年只需200多立方的水(相当于种小麦用水的1/4~1/3)就可维持生长,既耐旱、肥田,又是非常好的饲料。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从长远看,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得多。”

  据陆浩介绍,在敦煌等地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一是进行灌溉系统的改造和维护,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既保证农民增收又达到节水、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过去农民种小麦,大约需要800立方水,耗水量大而且产出低;改种棉花,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一亩地只需400多立方水;种葡萄,耗水只有350立方,而且经济产出高(棉花的收入是小麦的10倍,葡萄是棉花的2~3倍),并且容易形成产业链。比如种葡萄,可以销售新鲜的葡萄,也可以制成葡萄干、罐头、葡萄酒等,较易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在河西,农民种一亩葡萄最高收入达5万~7万元。目前敦煌、酒泉等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农民看到了实际利益,加之政府的相应政策配套,使得这一系列节水措施得以在敦煌、民勤等地区广泛推广。目前,通过节水和合理调配水资源,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已经看到一些好的迹象。比如根据监测,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戈壁滩上已经能看到绿色。可以说,河西地区的长远发展,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节水是惟一出路。”

  作为农业省份,甘肃黄河以东地区的农业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据陆浩介绍,河东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依靠自然降水(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从事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常常因为秋播小麦越冬返青遇到“卡脖子旱”,一些地方经常面临绝收,一般年份平均亩产也就百十斤,是真正的“广种薄收”。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几乎是十年九旱,过去年年种小麦,年年受灾。

  “近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天时,顺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研究探索旱作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这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保墒、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抗旱、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可以说是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陆浩告诉本刊记者,这项技术去年推广了50万亩,今年推广近290万亩,计划明年推广500万亩。专家测定:全膜双垄沟播一般较半覆膜平铺玉米增产32.1%,水的利用率提高31.7%。据测算,今年玉米每亩可平均增产200公斤,农民每亩就可增收400元,秸秆还可以发展畜牧业,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陆浩同时指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无疑为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实践表明,一项农业新技术要从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必须要有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目前,农业部已把甘肃旱作区农业生产作为典型,并多次召开现场会,观摩学习。”

  如何认识“显绩”与“潜绩”

  说起农业节水技术、说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说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陆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近期就生态问题发表的文章,中心都是围绕甘肃农业节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阐述的,都是他长期在基层调研、思考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结晶。但在他的任期内,要想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绝非易事,而且也很难显示“政绩”。作为省委书记,陆浩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的陆浩,已在甘肃工作生活了整整30年,较之常人,他对这片黄土地有着更深的感情。“切实为百姓谋利益,是领导干部的职责。因为老百姓是通过领导干部的言行来感受党的政策的。为老百姓谋利益,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做不到就是失职。”

  在陆浩看来,政绩有“显绩”和“潜绩”之分,前者能看得到,后者看不到,但“潜绩”是打基础的。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舍弃当前,就无所谓长远;无视长远,急功近利,甚至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支配下干劳民伤财的事,当前工作也难以搞好。所以,抓发展一定要把当前和长远有机结合起来”。他告诉本刊记者,立足当前,就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敢于啃硬骨头,推动发展。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五年间翻了一番,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发展的信心。着眼长远,就要多做为今后发展打基础、创造条件的工作。

  “我们抓生态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既对当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治理,一时很难看到它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它是关系我们生存的大问题,虽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做这些事更有意义。”

  陆浩告诉记者,同一件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认识也不尽相同。比如对节水的看法,有一些人就认为从流域外调水更容易见成效,但往往由于工程浩大、投资巨大、涉及相关流域的生态问题,难以付诸实施。而要认识到这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领导的作用就是要做好教育、引导和统一思想的工作。

  陆浩分析说:“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甘肃的发展都必须一肩挑起改善生存发展基本条件的重任,一肩挑起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他认为,经过“十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甘肃总体上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为此,既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努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又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把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放在为未来全面振兴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上。

  陆浩强调说,甘肃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事关全局的三大难题。一是要努力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三是要下功夫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我们提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12-0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