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规划体系初探

水利规划是政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节约配置保护、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履行宏观协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组织和安排水利建设计划,指导水工程建设,制定管理制度与政策,规范各项水事活动的基本依据。

1、流域水利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以流域为单元,组织开展了众多规划,这些规划为指导流域和地区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流域水利规划也面临一些新的迫待解决的问题:

规划繁多、体系不清。许多规划分类不清,功能不明,关系错杂复杂。规划层次和规划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常相互矛盾,规划对水利发展的指导力度不强。

规划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规划编制真正能够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的少,传统水利的思想比较浓厚,往往表面上新的内容和目标一大套,但支撑其存在的研究与基础数据偏少。从目前已经完成的规划看,存在工程规划多、资源规划少;基础规划多、战略规划少;专项规划多、综合规划少;指导性规划多、规范性规划少;重视水利问题的多、关注经济社会问题的少;重视开发利用与治理的多,注重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少。

规划法律地位不突出。虽然新水法突出了规划和流域机构的重要作用,但相应的配套实施方案未能落实,规划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和权威性不够。

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在制度上,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资质把关上,仍然存在与编制部门资质不符的规划编制行为,在规划审批、执行、监督上,管理责权不清晰。

规划过程漫长,时效性差。很多规划,从前期准备到编制完成乃至报批,常常一干就是数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多年之久,即使规划得到批复,但时效性差,一些规划成果只有作出重大调整后才可贯彻执行。

规划实施的配套方案不落实。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水法赋予的法律效应。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规划编制完成,便束之高阁,与之相应的配套方案不能尽快出台并一一落实,同时,在规划执行层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体系,以致影响规划作用的发挥。

2、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的必要性

要解决流域水利规划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

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是加强水利建设和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施,对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更高,为加强流域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改革,必须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水规划体系,用以指导流域各项水利建设与改革。

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是依法行政、科学治水的需要

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科学治水、推进依法行政是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要转变水利部们职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规划作支撑,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是依法、科学治水的需要。

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各项水利工作中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迫切要求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流域水规划体系。

构建流域水规划体系是加强规划管理的需要

规划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做到事权明确、程序完善、责任落实、行为规范、管理有序,而构建完备的流域水规划体系既是规划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需要,又是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的需要。

3、流域水利规划的功能定位

水利规划是流域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水利规划涵盖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依据水利部《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办法》,水利规划按专业领域分为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按范围分为全国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按功能属性分为基础规划、发展规划和战略规划。

流域水利规划与区域水利规划的功能定位不同。流域规划从水资源流域管理的角度着眼,强调规划的完整性、协调性,注重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研究解决带有流域全局性的重大水问题;区域规划从水资源行政区域管理的角度着眼,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注重从微观和实用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水问题。

流域和区域的水利规划服从已经批准的全国规划。区域水利规划服从于流域水利规划。流域专业规划、专项规划服从于流域综合规划。区域专业规划、专项规划服从于区域综合规划。流域和区域的水利规划与农业、林业、土地利用、畜牧业等相关行业规划相协调。

4、流域水规划体系基本构成

做好流域水利规划工作,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规划为依法行政、科学治水服务,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逐步构建具有综合性、协调性、规范性、权威性的流域水规划体系,为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流域水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规划形成机制、规划运行机制、规划保障机制。

规划形成机制

从规划的前期论证、任务下达、工作大纲制订、规划编制到规划审查论证、审核批复,必须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机制。在规划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积极作用,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是保障各级各类规划彼此配合、形成合力的关键。

规划运行机制

高度重视规划实施、后评估工作。加强规划管理,清理已有规划,规划形成后,抓紧制订规划实施的配套方案,及时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加大规划运作的监督监管力度。以水工程建设项目流域综合规划审查等行政许可项目为载体,在流域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起规划运行的长效机制。

规划保障机制

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水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并结合流域水利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流域特点的规划管理办法,保障规划的形成和运行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

5、结语

目前,水规划体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个流 域尚未建立起一套全面、完善的水规划体系。如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掌握轻重缓急,科学安排今后一段时期规划任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规划管理为核心的流域水规划体系,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作出更多的探索和研究,用于指导流域水利发展的实践。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5-04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