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科学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治河工程中不重视生态保护,城市河流整治工程存在着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主要倾向是城市河流的“渠道化”。近十几年城市河流“园林化”之风又有愈演愈烈之势。凡是经历过“渠道化”和“园林化”改造的河流,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造成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美学价值降低,使城市河流陷入了难以摆脱的闲境,不少生机勃勃的河流在城市中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
一、城市河流的渠道化和园林化问题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非平衡和非线性系统:河流系统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河流、洪泛滩地、湖泊、河汊和湿地等构成。河流系统具有三项主要功能,一是生物栖息地,二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输移通道,三是具有屏障和过滤功能。这三项功能与河流的地貌特征和景观格局密切相关。一条健康的自然河流,沿水流方向具有通畅的连续性,沿侧向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在垂向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成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以及生物物种迁徙流动的保障。河流的平面形态往往是蜿蜒型的,形成深潭-浅滩序列,造成多样的水力学条件,加之洪水脉冲过程和连续的水流条件,使得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的产卵、育肥、避难和洄游等生命活动都各得其所。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为控制水流,在主流与支流、湖泊和湿地之间建设大量的闸坝工程,造成连通性的阻断。另外,为扩大建设用地常侵占河道或覆盖河流使之成为地下暗涵洞,大幅度减少了城市河湖水面面积。为给工业污水寻找出路,不少河流甚至变成了排污沟。为防洪目的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对于河流形态进行了全面改造,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胁迫效应。其中对河流地貌系统的人工化改造可以称之为河流的“渠道化”。其主要表征,一是平面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裁弯取直,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二是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包括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结果改变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的格局,造成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硬质化的河床和护坡割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通道。这些对河流的胁迫作用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近十几年,对于河流的人工改造又出现新的倾向,即按照园林设计方法规划城市河流,不妨称之为河流的“园林化”。比较简单的园林化是种草植树,绿化美化,在渠道化的河流外观上作些绿色处理。这类园林化虽使河流外观有所改善,但对于增进河流健康无大裨益。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园林化”就好像一个人生病后去美容院看病。
另一类园林化是所谓“河流仿古工程”。表征是沿河建造密集的亭台楼阁,小桥栈道,水榭船坞,引进名贵花草树木,堆砌外来山石,把城市河段设计成古典人工园林。更有利用地方史料穿凿附会,改变原有的河流地貌格局,建造所谓水城、御码头、御桥、御道,重建当地历史名人故居的水榭、池塘,沿河修建牌楼、雕塑、寺庙、祠堂等纪念性“仿古”建筑物,这些密集建筑物把原本美丽的河流变成了一条假古董河流。在这个过程中,河流形态进一步被直线化、硬质化、单调化,生物栖息地质量每况愈下。
还有一类不妨称之为“河流商业包装”。其表征是沿河建设繁华的商业区。往往依托上述“仿古工程”,沿河建造茶楼酒肆,娱乐场所,新建牢固的码头驳岸,有仿古游船穿梭其间,灯红酒绿,丝竹悦耳。至于餐饮污水、垃圾污染、空气和噪声污染白不待言。这类景象在全国各地城市比比皆是,比如北京市中心地区有一个自元代以来就以自然风景著称的什刹海前海,历史上是由天然湿地演进而成的湖泊,面积不足0.1 km2,近年却被130家酒吧、咖啡馆和餐馆团团围住,中外宾客摩肩接踵,从雕梁画栋的店门里传出摇滚乐鼓声。这个具有800年历史的自然景区竟被当地定位为“酒吧文化中心”,还被一家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誉为“紧临中南海的时尚”。
为解读“河流园林化”这一社会现象,不妨剖析一下“打造城市形象”这类口号。当年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大广场、修宽马路一时成风,为的就是树立城市形象。幸亏前几年国家刹住此风,可是造成的损失已难弥补。眼前的“河流园林化”时尚是“打造生态城市”的新翻版,事实上还是在“形象”上做文章。“形象”是容易“打造”的,但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是艰苦的。水环境整治也是这样,种草植树、修建几处凉亭和小桥不难,但是减排治污、水生态保护等深层次的整治却需要另下工夫。
对河流园林化现象作经济学解读,可以窥见其商业利益驱动的因素。一是以牺牲河流生态景观为代价,把河流建成人工园林,借以提升沿河的土地价值进行房地产开发。特别有些城市把沿河地区建成高级住宅区,把公共休闲地带转为私人享用。二是为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包装”河流以吸引游客。三是利用河流为纽带规划城市的商业区,形成城市发展的“亮点”。一些城市的决策者把河流当成了“摇钱树”,任意“包装”“美化”,以获取经济利益,令人担忧。
也许有读者会问,园林化可以美化环境,创造宜居条件,特别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堪称世界文化瑰宝之一,把传统园林技法用于河流治理何过之有?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人工造园设计理念和方法,秉承了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理念,融入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浪漫情怀,尽把秀丽山川、江河湖海纳入方寸之地,在几亩的私家园林中浓缩大千景象。在园中错落有致地布置亭台楼阁,水榭池塘,以满足主人多种功能的需要。
无论是传统园林艺术还是现代园林设计,都是一种人工造园技术,目的是通过风景设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赏心悦日。与此不同的河流整治自然化设计,其目的是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河流园林化的结果可能加剧河流人工化,使河流偏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而河流的自然化设计是尽可能使河流恢复到人类大规模活动以前的某种自然状态。园林化设计按照人的意图美化环境,并没有考虑改善生物栖息地和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这些生态问题,而自然化理念关注的恰恰是这些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再从尺度方面看,园林设计是小尺度的风景设计,不可能应用到大尺度的流域和河流廊道的生态工程中,尽管在局部河段的风景设计中不排除采用园林技术,如上所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以自然为师,以河湖山林为样板,把自然风光浓缩到咫尺之地。但是,如果用这种人工造园技法去规划一个流域,把高度浓缩的人工景观搬到一条自然河流上去,这种情况莫若“源”“流”倒置,所带来的结果不难想象。
总之,河流园林化是继河流渠道化以后新一轮的河流人工化。其对河流生态的破坏程度可能超过渠道化。
二、什么是河流自然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淡水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市化进程也带来水文循环条件的改变,这包括植被面积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多,土地大面积被硬质化。降水入渗量和填洼量减少,径流形成时间缩短。由于建设了城市排水系统,强降雨很快通过地面沟道和地下管涵排入河道。这就造成汛期的洪峰形成时间缩短,洪水曲线陡峭,增加了洪水风险。城市河流往往被大规模地人工渠道化,导致城市河流生物群落萎缩,乡土种生物退化,河流自净能力降低。自然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也降低了河流所固有的美学价值。
河流自然化就是河流生态修复,其内涵是在满足河流具备防洪、供水等社会经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人的适度干预,使河流恢复人类大规模经济活动以前的某些自然特征,提高河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城市的中小河流的自然化目标可以归纳为“一个定位”和“四个改善”。
一个定位就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河流的定位问题。城市景观以人工景观为主,河流是所剩不多的自然景观成分。城市河流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河流周边地区不宜划为新的商业区,沿河流两侧包括滩地、池塘、湿地等应明确划出有足够宽度的河流保护管理区,辟为生态保护区或公共休闲区。河流保护管理区的自然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为全体市民共享,不能以房地产开发和其他商业开发为由侵占:
四个改善是,①河流水质的改善。城市河流的治污不能脱离周边地区,也不能脱离上下游孤立进行,需要统筹协调。在城市范围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是当前治污的关键,河道两岸应修建截污管线或截污沟,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另外在暴雨期要调度好上游水库塘坝,
增加蓄水,降低暴雨期的“污染脉冲”效应。除了污水的工业处理技术以外,一些成熟的生态工程技术,比如人工湿地、氧化塘、生态廊道和植物浮岛等,都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应用。
②水文条件的改善。首先要在历史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尽可能恢复城市河湖水面,使水面面积与城市面积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其次,大力改造硬质地面,发展透水地面,改善下垫面条件补给地下水。改善上游水库的调度方式,保证枯水季城市的景观用水:充分利用再生水作为绿化和景观用水。
③河流景观格局的改善。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途径有:在河流平面形态方面,恢复河流的蜿蜒型,形成浅滩-深潭序列。扩展滩区宽度,发挥滩区作为水陆交错带生物多样的优势。拆除使用价值不大的闸坝,增强河流、河滩、河汊、湖泊、湿地和洼地之间的连通性,保证物质输移和鱼类洄游的通畅。在河流横断面上,通过冲淤、疏浚等方式,重建河床底层,有利鱼类产卵和提高次级生产力。岸坡防护工程提倡采用生态型技术,采用具有良好反滤的插活枝条堆石、活植物梢料排、天然材料织物、土工网垫植被护坡等柔性结构,采用透水、多孔的混凝土构件如生态砖、鱼巢砖等。这样,河流在纵、横、深三维方向都具有丰富的景观异质性,形成浅滩与深潭交错,急流与缓流相间,植被错落有致,水流消长自如的多样丰富的景观空间格局。
④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岸边植被是河流的缓冲带,提倡采用乡土种树木和草种重建河道护坡,这不但有利于岸坡稳定而且可以提供遮阴效果。现在一些城市热衷引进外来名贵树木花草,忽视乡土种的恢复,这对形成稳定生物群落十分不利。某些外来物种通过抢占栖息地或夺取食物等,形成对本地种生存威胁。所谓乡土种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来种而言的,
乡土种在当地食物链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与生境建立了和谐关系。乡土种具有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的作用,恢复乡土种是防止生物入侵的重要技术措施。另外,如果河流下游已设置闸坝阻碍鱼类洞游,就需要考虑乡土种鱼类的再定居问题。在乡土种中还要特别注意具有上位性(指食物网顶层)、特殊性(指泉水、洞穴环境等)和迁徙性(栖息在多种生境)的动物保护。
三、河流的美学价值解读
河流的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态、社会、美学:生态价值是自然的,本质的;社会价值具有功利性,体现了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涉及人的感知、心理和体验。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河流的生态价值,如水体自净、涵养水分、改善局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物种遗传等,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十分巨大,但是常常不为人们所认识:人们大规模经济活动又经常对河流生态价值产生损害。至于河流美学价值问题,因其跨学科的特殊性质,至今学术讨论不多,对于河流美学价值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如何保护河流的美学价值也没有引起管理层和工程界的足够重视。实际上,河流的美学价值是河流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因为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什么是河流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不必把它理解成一个深奥的学术问题:简言之,由于客体--河流之美,引发了主体--人的精神愉悦,于是产生了一种审美过程,从而体现了河流的美学价值、尽管审美过程发生在个体,但是人的审美情趣具有社会性。
什么是河流之美?其实质是河流的自然之美,核心是河流的生态之美:众所周知,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各异,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对于美感的理解和体验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美感活动中有没有共同性?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大自然之美所引发的美感。可以说这种美感不分民族、性别和年龄而为全人类所共有。比如海上落日、高山林海、无垠莽原、沙漠清泉、平原雪夜和清风朗月所引发出的审美体验是人们所共同的。特别是对于河流湖泊的热爱,无论是高山飞瀑、峡谷激流、还是苍茫大江、潺潺小溪,其形态、流动、韵律、色彩、气息、声音无不引起人们的欢愉之情,至于江河湖泊所特有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更令人们赞赏不已,人类具有共同的自然审美体验这种观点,可以从世界各国所创作的大量文学、美术、摄影、音乐和影视的经典作品中得到证明。这些作品讴歌赞美大自然的篇章,往往跨越国界引起广泛的共鸣。人们对于自然美引发的审美体验甚至可以跨越时代。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一千多年经久不衰,仍然引起今人与古人在审美体验上的心灵沟通。
为什么人类具有共同的对于自然之美的美感体验呢?这就要寻觅人类发展的足迹。人类远古的祖先从森林、草原走出来,又从农耕社会的乡村发展到城市,可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依恋心理始终薪火相传,世世不熄。现代城市已经高度人工化,是由混凝土、沥青、钢铁、塑料、玻璃、机械和电缆等这些人工材料构筑,由高度组织化的各类网络系统(给排水、电力、输油、供气、轨道、通信、商业、互联网等)所联系,生活在高楼大厦丛林中的人们已经难于接触养育我们的泥土,看不到野草,听不到秋虫的呜叫,城市越发展,城市景观中的自然因素越少。高度的人工化环境再加上污染、噪音、异味和拥挤,使城市居民对于自然的依恋心理愈发强烈。这就不难解释近年来
大城市不少居民热衷于走山城市到郊区野外度假的休闲方式。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里留下来一条流淌着生命的河流,几乎成了唯一的自然景观因子。正因为如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河流寄托着无尽的期望和梦想。人们喜爱具有自然形态的河流远胜于人工改造的河流。比如,人们喜爱蜿蜒的河流胜于笔直的渠道;喜爱富于变化的河流,胜于呆板的平顺河流;喜爱宽窄变化适度、岸坡多样的河流胜于单调划一形态的河流;喜爱芦苇、菖蒲和野草覆盖的河岸胜于修剪整齐的花坛和绿地;喜爱自然的泉水胜于人士喷水池;喜爱蝉声、鸟声和蟋蟀声胜于公园广播器的音乐。实际上,自然之美的核心是生态之美,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生态景观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这两个基本要素上。
审美观是人性的,也是平淡的。在人性的平淡中才有自然美的流露,更融入了温暖人情的美感。平淡和朴素的美比雕琢、渲染和夸张的美具有更深刻的品质。在现代城市中这种平淡之美尤为宝贵。你看,在喧嚣的城市中还有河流岸边的宁静,在弥漫着汽油异味的城市中还有河流的清风,在城市五色炫目的光污染中还有河流的蓝色。
城市河流的自然美是平民化的,世俗的。这种美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河流,是村寨妇女取水的山泉,孩提时代戏水的村边小溪,因此注重保留河流的平民品质,是城市河流设计的一个原则。在河流整治工程中,适度布置亲水平台、栈道等小型设施,提供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条件,就是为满足这种回归自然的心理。
遗憾的是,上述弥足珍贵的美学元素往往被一些决策者和设计者所忽视,他们用自己的美学观改造河流,他们总要“打造”它,任意“包装”它,有人认为富贵就是美,豪华就是美,至于密集使用古典园林手法,着意渲染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雅趣,设计者却忽视了现在的城市居民与几百、上千年前士人审美情趣上的差距:还有一种是追求所谓“欧美风格”。笔者曾在一个县级市看到坐落着所谓巴洛克风格的公共建筑物的广场上布置着喷泉水池、仿古希腊人像和动物雕塑,这些不伦不类的设计令人啼笑皆非。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恢复与河流有关的历史遗存十分重要,如古桥、古堰、古水尺、古朴、古码头等,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要求,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但是,不宜提倡制作“仿文物”、假文物,也不宜沿河密集布置所渭仿古建筑,更不能以仿古为由加剧河流渠道化。
在美学领域,真、善、美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朱光潜先生认为,“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标,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标。”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美总是与社会道德、宇宙规律浑然一体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告诉我们,最善的品质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争高下,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去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在万事万物中给水以最高的礼赞,认为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典范。我们对待城市河流也应该这样.不但要认识河流,更要善待河流;不但要以河流为友,更要以河流为师,以科学的精神,遵循河流自身的规律,让河流回到它本来的自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