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有专家说,这片湿地每年可释放6万吨氧气,是拉萨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肺”。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拉鲁湿地在调节气候、补充氧气、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拉萨这个高原城市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早在1995年,西藏就全面启动了拉鲁湿地保护工作,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成,是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西藏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用最严格制度护一方净土
采访中,记者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西藏是一方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但“净土”需要认真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精心维护。
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守好这道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央对西藏的历史重托。2013年,西藏确立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非常严格。”林芝市副市长石玉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西藏在环境保护方面既严格又细致,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矿产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不符合条件的,谁的情面都不讲”。他透露,自己所在的林芝市严禁“三高”项目进入,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去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今年又成功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西藏自治区深改办专职副主任汪晓冬说,目前,生态红线、环保考核、环境监管执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属地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2014年开始对74个县(区)环保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问责,把生态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大美西藏,处处有风景。走在拉萨街头,记者突然被眼前出现的一大片湿地所吸引:连片的芦苇微微泛黄,与远处深邃的高山相互映衬,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幅江南美景跃然而出。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拉鲁湿地。
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有专家说,这片湿地每年可释放6万吨氧气,是拉萨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肺”。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拉鲁湿地在调节气候、补充氧气、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拉萨这个高原城市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早在1995年,西藏就全面启动了拉鲁湿地保护工作,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成,是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西藏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用最严格制度护一方净土
采访中,记者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西藏是一方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但“净土”需要认真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精心维护。
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守好这道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央对西藏的历史重托。2013年,西藏确立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非常严格。”林芝市副市长石玉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西藏在环境保护方面既严格又细致,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矿产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不符合条件的,谁的情面都不讲”。他透露,自己所在的林芝市严禁“三高”项目进入,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去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今年又成功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西藏自治区深改办专职副主任汪晓冬说,目前,生态红线、环保考核、环境监管执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属地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2014年开始对74个县(区)环保工作进行全面考核问责,把生态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采访中,不少常住西藏的人告诉记者,跟以前相比,这几年西藏确实变绿了,变润了,生活更舒服了。记者在拉萨短短三四天,也遇到了两场大雨,雨过天晴之后空气清新、天高气爽,确实惬意。
生态红利广惠万家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选择上,西藏明确地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宁肯发展慢一点,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赢得一时发展”。认真抓生态环境保护,西藏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实现了较快发展,方式也越来越适合自己。生态红利开始收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印证。
家住在林芝市鲁朗镇扎西岗村的白玛大哥,依靠家庭旅馆,发展起了生态旅游。“环境好了,景色美了,游客自然就上门了。”他向记者透露,去年仅旅馆收入就超过10万元。而在扎西岗村不远处,一座瑞士风情的鲁朗小镇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开始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林芝市米林县琼林村的珞巴族小伙达娃是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他们村46户202人,每家都参与南伊沟的旅游产业,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万元。“国家的政策很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每个村民每年还可以拿到各类补贴3000元左右。从2011年起,南伊沟的门票收入拿出一定比例分给村民,今年还要提高这个比例。”
石玉辉表示,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林芝正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4年,生态旅游业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17%;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4.89%,旅游业产值占到社会生产总值的28%,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近年来西藏兴林富民的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也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对西藏林业各项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总投资达92.81亿元,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40亿元左右。索朗旺堆说,“现在农牧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很高,经常自觉地把森林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截至2014年底创造了历史同期无一起森林火灾的最好成绩”。
既赢环境,又不输经济。近年来,西藏在环境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最后一方净土”纯洁依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地竖立在青藏高原。(记者 张磊 李红光 王晋 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