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叠秀山水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中提升的科学论断
  2005年8月15日下午,暑热未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顶着烈日,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余村因境内天目山余脉而得名,这里有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余村人靠山吃山,建起了石灰窑、砖厂、水泥厂等一大批企业。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
  “石头经济”,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当时矿区烟尘漫天,许多村民常年不敢开窗户。村民更忧心的是安全问题,几年间先后有五名矿工遇难……
  2003年,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号召,余村人痛下决心,陆续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得知这一消息,习近平同志来到该村调研,详细了解情况后,他高兴地说,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是高明之举。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隔十年,记者走入余村。但见翠竹绿林连绵起伏,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清澈的溪水奏出悦耳的欢歌。余村村委会主任潘文革告诉记者:“十年来,照着这条路走,余村交出了一张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成绩单。”
  在余村穿行,村中心道路上,时不时穿梭着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牌照的旅游大巴。村民一张张笑脸也在佐证这张“成绩单”。
  潘春林曾是村里矿山的运输司机,矿山关闭后,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卖风景真的比卖石头赚钱!春林山庄名气越来越大,年营业额达100多万元。
  常年在外跑运输的村民胡加兴,看到家乡越来越清澈的河流,回乡办起了荷花山漂流。旺季时,雇工多达60多人……
  至2014年末,余村已有“农家乐”14家,旅游业产值超千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7677元,家家都有私家车。
  其实,余村只是浙江1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来,浙江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都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

  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浙江陆域面积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作为市场经济先发省份,浙江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
  如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2年12月,来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2003年7月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
  科学的理论一旦指导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浙江把有序推进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全面展开。
  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犹如一场马拉松接力赛,历届省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坚定不移地一届接着一届抓,一棒一棒往下传。2007年4月,调任浙江省委书记还不到半个月的赵洪祝,就以组长的身份主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对继续做好生态省建设工作作出部署。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省委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
  这一年,全省开始实施新一轮“811”环保行动。到2010年底,圆满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任务,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能力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十年树木,葳蕤成荫。2013年4月,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主持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说,我们要在过去十年的基础上,认时谋势,顺势而为,坚持干在实处,狠抓工作落实,把生态省建设继续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浙江的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把浙江的绿水青山护得更美。
  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美丽浙江”,体现了历届省委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共识,是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具体体现。

  机制创新――制度保护“绿”长久

  10年来,为了保护“绿”长久,历届省委、省政府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始终没有放松:
  2005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并对钱塘江源头地区的10个市县实行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试点,不让因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方吃亏。
  2007年,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和“总量控制、有奖有罚”原则,对全省八大水系地区的45个市县实行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2009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考核不合格的县市被通报、罚款,并被区域限批。
  2014年,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
  截至2014年底,全省4000万亩重点公益林年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达10亿元,惠及全省1600多万人。
  开化县杨林镇下庄村的林农程富生算了一笔账:自家的699亩公益林,除去统筹的管护经费,可以领到14679元补偿资金。“自从我的山林被划为公益林,巡山、管护都有专职护林员,我不用上山看管林木,拿的补贴还一年比一年多。”
  一系列创新,大大激发了各地保护生态的内在动力。目前,全省已拥有林地面积近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1%。平原绿化率也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提高。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以诗化的语言,向记者这样描绘:“浙江大地将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地、河流、海岛、城市、乡村一体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山地茂林修竹、江湖水秀鱼跃、海岛鸟语花香、城市林荫气爽、田园果硕粮丰的生态景观,建成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的生活美景。”

  科学发展――要“面子”更要“里子”

  千岛湖绿道,多顺着山势绵延,一路驶来,绿道旁的乡村、田园、古迹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身旁那湖碧水,清澈见底。置身其间,只觉得眼前的景色和自由驰骋的心情便是整个世界。
  其实,千岛湖也走过弯路。新安江水库建设后期,国家为帮助淳安发展经济,扶持了一批工业企业。但受当时认知水平和技术限制,这些企业大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污染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以来,县里毅然做出决定:关停沿湖30多家造纸、化工、电镀等高污染企业。200多家白炭窑、木材加工厂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也一并关停。10多年来,淳安已经婉拒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项目。
  说起丽水,过去人们常这样形容:“富人堆里的穷人。”很长一段时间,丽水人均GDP不到浙江全省平均水平的2/3。但是,丽水党委、政府表现出了足够的定力:“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青田县温溪镇瓯江江心有个驮滩岛,被外地一家大型不锈钢企业看中,希望在此投资20亿元建厂。如何取舍?青田县请来专家论证,最终决定,放弃在驮滩岛搞工业,保护瓯江这片“绿心”。
  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说得很到位:“不发展经济对不起当代,不保护环境对不起后代。”
  浙江各地,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定力,源于省委、省政府正确的导向:“浙江发展,要‘面子’更要‘里子’,要由‘里’往‘外’美!”
  这一理念,浙江一以贯之。今年2月,浙江决定,对淳安等26个原欠发达县,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会上勉励道,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浙江成为全国的“绿富美”。

  “无缝对接”――居民更幸福更和谐

  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更带来了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社会的和谐!
  以前发展最滞后的丽水,现在不独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全省第一!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大年除夕仍有游客流连忘返。村支书杨红马感慨:“绿水青山变成了聚宝盆。村里许多人家靠办农家乐发了财。”
  这几天到义乌市何斯路村,定会陶醉在薰衣草芬芳的香海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义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何斯路薰衣花园、赤岸“欢乐田园”、上溪“十里桃花坞”、义亭“十里红塘飘香”、后宅“四季果园”……陶醉山水之乐中的农民,个个挣得盆满钵满。
  随着环境不断优化,群众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走在绍兴县每个村落,都是地上不见片纸,花坛边上不沾一点黄泥。摆放有序的垃圾箱,走街串巷的洒水车,干净整洁的小公园,农村的环境质量丝毫不逊色于城市。
  在柯岩街道河塔村,蜿蜒的河道边洁净无片纸,水底可见水草茵茵。县农办副主任尹伟梁讲了个故事:有一天村里环境检查,在路边树下发现一块西瓜皮。第二天,放瓜皮的村民主动来道歉,他说他的本意是瓜皮可以做肥料,没有意识到自己破坏了环境。他愿意给村里当三天义工,表示歉意……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居民“幸福感”调查表明,多项指标,浙江居全国前列;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在全国省(区)领跑。
  有人这样说浙江:实现了城乡的“无缝对接”,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成为农村的CBD!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5-08-13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