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各国都忙着紧急救市,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宣布投放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发展,欧盟用来防止经济滑坡的政府支出也达2000亿欧元。
尽管各国政府都在不惜血本、慷慨解囊,但从目前冷清萧条的感恩节、圣诞节消费来看,地球村的公民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
在美国,一向崇尚“吃火鸡、旅游和购物”的感恩节今年过得如此寒酸和草率:一些地方的贫困市民需要在寒风中耐心等待政府的救助,才能保证餐桌上出现火鸡等必不可少的感恩节食品。
冷冷清清的机场见证到,为一顿感恩节家庭聚餐而打着飞的走亲访友者已大大减少。不仅如此,人们似乎连驾驶汽车短途旅行的兴致也没有了,难怪《纽约每日新闻》要苦涩地调侃――“感谢经济萧条,我们不用遭受感恩节带来的交通拥堵了”。
更不要说购物。据美联社报道,10月份美国零售业遭遇10多年来最严重的寒流,即使进入岁末购物季,商家依靠牺牲利润、大打价格战的代价也只能带来短期的红火,甚至避免不了节后可能出现的退货浪潮。
遭遇尴尬和衰退的当然不仅仅是美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危机迅速影响乃至改变了全球的消费理念和习惯。
喜欢享乐、视饮食为艺术的法国人,开胃酒已从基尔、茴香、马提尼将就成“冒点泡泡就好”的1欧元起泡酒。
刷惯了信用卡的德国人正在努力改正滥用信用卡的习惯,尽量使用现金购物。
而原本节俭的日本主妇现在更倾向于“团购”,即便是生活日用品,也要攒够数量一次购买以争取最大限度的折扣。
摈弃奢华、提倡节俭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但要是因为购买力不足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显然不是我们乐于体验的生活。
当务之急是寻找一种积极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大到政府的巨额投资怎么用对用好,小到个人财产怎么有效管理支出,需要国家、社会予以正确引导。
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里,有相当一部分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即将上台的奥巴马也一再在公开场合表示新政府的经济救助政策将以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及鼓励发展新能源技术为要。
从中美两大经济实体的投资方向上看,发展绿色经济并借机调整本国能源政策或许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不过,就算发展绿色经济,也要提倡合理投资。最近,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一番伦敦奥运“不必超过北京”的言论就显得很有理性。
因为遭遇了经济危机,下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的奥运场馆建设费用不得不紧急缩水,本来有志于举办一场“最环保、建筑最节能”奥运会的伦敦多少有点沮丧。按照英国《每日邮报》上刊登的负责筹办伦敦奥运的英国内阁大臣的话来说是“早知世界经济会陷入衰退期,伦敦就不该申请举办2012年的奥运会。”
针对这一悲观言论,罗格表示,没有一届奥运会是“最好的”,它们都是各具特色的。伦敦不必将超越2008年北京奥运作为目标,只要“做好伦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