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减排难在哪儿?

  自2007年3月全国各地开展主要污染物COD、SO2减排工作以来,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两年来的实践并结合地方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以下问题是制约污染减排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
  污染减排未能与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所谓环境容量,顾名思义,就是在确定一个生态功能区的前提下,此类功能区消化容纳环境污染物的能力。污染减排是在环境总容量内减排还是超容量外减排?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明确。一个地区如果所有企业都超标排放污染物,但环境容量仍有空间,那么减排工作还要不要做?
  新上项目的排污量即新增量目前还是简单机械地从减排项目上获得,实际上就是污染物的异地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减少排放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措施使污染物得到无害化处理,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这突出地反映了排污权交易技术条件的不成熟,表现了行政管理方面的不足,对新增量的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同时,“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没有体现出来,环境污染付费从一家负担演变成几家负担,少数企业承担污染责任变成多家企业承受,一个地方受污染可能变成大面积多地方受到影响的局面。
  由于没有开展足够的试点工作,减排工作困难,主要表现在技术上支持不够。以广西为例,广西计划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总量要比2005年分别削减12.1%和10%。而减排工作却在“十一五”已经过去一年多的2007年才开始加力推动,由于没有试点工作,各地碰到的问题就无法及时解决,技术上如何操作没有什么指导,显得很忙乱。
  新上项目只能从减排项目上取得排污指标的简单机械的做法,使一些贫困地区即使环境容量还有很大空间,也无法上新项目,可能制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减排工作未能与环境统计结合起来,易使其难以衡量效果。如果污染物不都是达标排放的话,那么通过提高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和提高废物回收使用率是可以达到减排目标的。如果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减排,但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污染排放已经是100%稳定达标排放了,也按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条件进行环境管理,那么应该如何满足减排要求呢?这客观上给减排带来很大难度。
  笔者认为,减排应该因地制宜,依照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不按实际情况、统一“一刀切”地开展工作。减排工作绝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保护青山绿水、切实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千秋大业。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12-08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