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昨日报道,最新出炉的“2008年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环境专家认为广州市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逾八成受访知名人士和专家认为水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尽管水环境在过去3年有改善,但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依然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河流河涌”、“饮用水源”、“工业废水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四项指标的评价中,以知识界为主、企业界和政界为辅的234位知名人士和专家,对“河流河涌”和“生活污水污染”的评价更为严重,相形之下,受访市民中不满意的比例则比较低。
这就让人咂摸出了一点矛盾的味道。广州治理河涌已经有10年了,效果究竟如何?还是得先听听权威部门的意见,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水务局一位副局长表示:“坦率地说,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由此可见,受各种因素影响,如今珠江水质仍然不尽人意。
那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电话访问的1002人里面,应该还是群众多一些。而按常理,普通市民对水质生态状况所影响的日常生活,其体味应该是最深的,为什么群众比专家还满意?莫非这些知名人士和专家的专业化发言,其中还有一些春秋笔法的奥妙?究竟是身为群众难免不明真相,还是因为天长日久,对此可能早就已经麻木?
调查数据还显示,虽然知名人士和专家们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依然不太放心,但对于水环境的未来改善情况的预期,则较为乐观。这种从现实的失望到未来的希望的巨大转折,更费人思量。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今他们却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难道是失望越大、希望越大?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跳跃性思维看得更乐观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一些,在应对处理起来就会更为小心翼翼。
作为一介普通市民,我最感兴趣的不是调查本身,而是政府官员们是否注意到和如何看待这些数据,以及隐藏在数据后面的这些别样信息。
不过我觉得,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希冀的那些知名人士和专家,尽管并未想躲进自家蜗居自成一统,还是应该多敦促解决一些环境实况中的具体问题。这条常识极其重要,它不会让我们狂热,使我们更重视当下的作为,不把有限的智力与热情浪费在遥不可及的未来美景。换句话说,离开领导同志们能够充分展示出诚意、认真对待这一堆数字堆砌起来的调查报告这个前提,要用比较飘渺的“水环境改善预期”来让自己爽一下,不过是环境学的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