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举报人被拘留背后的畸形政绩观

  山东乳山下初镇百名村民联名反映威海某公司污染环境,造成庄稼死亡,村民健康受到损害。当地环保部门却称“没有发现污染”,举报人宋建林因“影响该公司上市”被当地警方拘留,宋健林的遭遇让村民感到害怕以致当地流传“谁举报就抓谁”的说法。(11月19日《检察日报》)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到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的水危机事件,再到阳宗海水体污染,环保的教训已经够多了。痛定思痛,那么多的环保教训为何警醒不了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的环保神经为何如此麻木呢?毋庸置疑,无视村民利益,不顾环境污染事实,把屁股坐到企业那边,乱作环保评价,纵容污染企业的环保部门应该受到谴责与查处。环境污染举报人被判刑的问题应该查个水落石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管好环保部门也未必能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如果环保部门意见不被重视,就算环保部门有心站回正义立场,认真受理村民投诉,对污染企业作出整改决定,也未必管多大用。前不久发生的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训,阳宗海最大排污企业在建厂时根本没有办理任何环评手续。对此,村民投诉不断,云南省环保局也多次点名通报了该污染企业,但是该企业竟被玉溪市政府授予“守信用、重合同”企业称号,由于有政府护短,企业根本不理会环保部门的警告。由于环保部门在人财物配备方面都依赖政府,对此,环保专家痛心疾首,环保部门无可奈何。

  所以,在我看来,要破解环保难题,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单凭环保一个部门的战斗显然远远不够。政府切实转变环保观念,提高环保部门执行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警示我们,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每个人都不能再对此抱有侥幸心理。每一次环保污染事件都令人警醒,痛定思痛,政府官员不能躺在危机四伏、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但是笔者担心的是,相对于庞大的GDP指标来说,环境污染能带来巨大的政绩指标,在某些官员心目中,环保再重要,也没有GDP重要。举报环境污染的村民被拘留,“谁举报就抓谁”,不就是证明吗?

  面对环保部门坐偏屁股,把严重环境污染说成“没发现污染”的怪现象,单纯谴责环保部门并不起作用。要让环保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就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机制,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可以考虑把“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遏制住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如果政府畸形的政绩观不改变,如果张狂的权力得不到遏制,如果环保部门仍然权利地位不独立,恐怕环境污染事件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发现污染”、“谁举报抓谁”之类的黑色幽默还会不断上演。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11-28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