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移民到底为了啥!
2002年3月,一场特大沙风暴席卷了内蒙古草原,人畜死伤,沙尘漫天,一直刮过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天津,甚至连东京、汉城都深受沙尘暴之苦。一时间,内蒙古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所有人都在指责自治区政府对于草原荒漠化的漠视。
从那年开始,一场涉及数十万农牧民的生态大移民开始了,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九峰山生态管理委员会(原土默特右旗公山湾乡和耳沁尧乡)的全体村民也在其中。
内蒙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是正确的,让草原恢复绿色,让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脱贫富裕的大政方针是深得人心的。那么,如今,6年过去了,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怎样呢?为此,记者深入移民区实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移民报怨:移出后成难民
走进九峰山农民的移民区――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上榆树营子移民小区,记者看到的是移民们的一张张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对移民政策的抱怨声。
移民一区区长彭寿仁告诉记者,上榆树营子移民小区有560多人,村民移过来后,,每家一个小院,一两间小砖房就要了我们三四万,有的到现在还没还清,说是让养奶牛或羊,但一亩地都没给补,牛羊没得吃怎么养?有的只好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
移民养奶牛都是靠贷款,贷款还是高利,奶牛产奶量低,饲料又涨价,养奶牛根本不挣钱。而贷款却利滚利,移民们连每年的利息都还不了。
移民彭寿仁对记者说,他2002年贷款4.6万元养奶牛,因每年支付不了利息转为小额贷款,现在连本带利欠银行6万多元。
移民张青对记者说,他养了2头奶牛,旺季时每头产奶只有40斤,淡季时只有20斤,饲草料又贵,养奶牛不但不挣钱,反而得倒贴人工费。当时移民政府口头答应给3.5亩饲料地,后来搬迁过来了没给。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打工,二儿子上学,由于贫困,供二儿子上学还得贷款,更没有钱为大儿子张罗婚事了。
移民贾维龙对记者说,他2002年9月20日搬迁过来,贷款养了2头奶牛,如今还欠银行4万多元,每年利滚利光利息就3000多元。他租了周边村民10多亩地种玉米,每亩收1000多斤玉米,卖700元,扣除每亩每年支出400多元,贴上人工每亩纯收入300元。他有两个女孩,都在镇里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两个孩子一年得5000多元,一年的收入刚够供孩子上学。
移民伊三娃对记者说,我今年84岁了,老伴71岁了,儿女们搬迁过来了,我们也跟着搬迁来了,搬过来没人管,儿女们各顾各,现在连吃的也没有,生活靠众人帮,这个给10元,那个给8元,想办一个低保也办不下来。
移民奥梅对记者说,她在大山里住了60多年,三儿要出来,他就跟着出来了,移出来甚也没有,不如山里好,山里有地可种。三儿子山里生活不了,想出来,没想到出来更灰。
在整个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这些移民们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确实是又苦又难。正如移民们写给有关部门的维权檄文中所说:“数年来我移民为生计奔波于大街小巷。建筑工地上,经常见白发斑斑、步履艰难的老者从事着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劳动;苍茫大道边,一个个枯瘦的身影、渴望的眼神、为了得到一次短工的机会而苦守一天的,更是屡见不鲜。有多少人因营养不良、无钱医病而过早地长眠而去;又有多少人因身心疲惫、下工太晚,而遭车祸惨死于道边。他们像暴雨中瑟立的鸡一样,渴望着雨过天晴,渴望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一个说法……”
移民惊叹:移民款给了地产开发商
九峰山的农民移民后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生活保障。正如他们在救助信中所说:“几年来,除每户几百元的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外,再没有得到其他任何经济援助。而移民区住房折价3―4万元不等,人均4500元的‘移民补偿金’大约只付得起一半房价,付足全额方能取得房屋产权。至今仍有半数以上移民因无法完全支付房款而徘徊在房主人与租房客之间。”
原来,当地政府在移出地所建的房屋转手承包给了一家地产开发商,由这位开发商建造移民房,并制定相应价格出售给移出的农民,而移民的补贴款由政府直接划拔给了开发商,移民户大多一个小院加两间小平房价格都在三万元以上,而移出地原有住房被无条件拆除,这些房子由于开以商只追求利润,质量出了问题,记者看到,目前房屋已经开裂破损。而开发商和政府也再不过问。
内蒙古生态移民作为一种地方建设战略,是以盟(市)级为基本规划部门,以旗县为承办法人来实施的。九峰山移民的主管单位是土默特右旗发展计划局。土默特右旗发展计划局和移民户签订了这样一份协议,摘抄如下(以移民高福玉为例):
易地搬迁协议书
甲方:包头市土右旗发展计划局
乙方:高福玉
甲乙双方就易地搬迁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计划局(以下简称甲方),负责实施移民工程。将后山贫困地区群众迁往本旗或旗外条件好的地区。
二、各移民户(以下简称乙方)自愿选择迁入地和移出形式,并服从迁入区当地政府的安排。
三、甲方从政策导向上、迁入区的选择上、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给予正确引导。
四、乙方必须限期半年内无偿将房屋拆除,如限期内不拆除,发展计划局将会同九峰山管委会通过法律程序拆除,费用由乙方承担,乙方领取政府一次性移民补助金22500元,今后不再给予补贴。
五、根据国家移民政策,原乙方承包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后,可享受政府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没有还林还草的土地由迁出区政府收回统一使用。
六、乙方迁出后,户籍由公安局迁往迁入区,不准在迁出区居住和从事生产生活。
七、其它未尽事宜按国家政策执行。
甲方:发展计划局(盖章)
乙方:各移民户(签字、盖章)
2002年6月16日
这份协议签订后,农民们把用几十年的积蓄盖起来的新房无偿拆除,依法承包的土地被无条件地收回,从此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山区,每人发得4500元所谓的“移民补偿金”,来到移民区。这点“移民补偿金”还不是以现金的方式发到移民手中,而是抵顶了移民户在移民区的住房中。上榆树营子移民小区中的移民张青,全家5口人,应领到移民补助金22500元,而他住移民区的房子要交3万元,这样,他住进移民区还得倒贴7500元。由于没有生活来源,这个房款至今没还清,还千人家1500元。
与上榆树营子移民小区相比,萨拉齐镇赤老气移民小区里的移民户更为惨痛。这个小区有80多户移民,以种植蔬菜为主,每户移民花18000元买得一间与温室连体的十多平方米大的房子。但移民户对温室只有承包权和使用权,没有产权。这让移民们产生了许多后顾之忧。
另外,移民区的房屋质量极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记者在上榆树营子移民小区看到,移民贾维龙的住房有很宽的裂缝,院墙、棚圈裂缝更宽,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他移民户的房屋也存在着与贾维龙一样的裂缝。记者还看到,建筑房屋的墙体很薄,椽子很细,房屋质量十分差。这让移民们感到十分寒心。
悲痛之后,移民们理性思考,对这份协议产生了诸多疑虑,提出了如下质疑:1、“易地搬迁”是什么意思?我们算不算“移民”?2、“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具体规定是什么?3、为什么要“无偿将房屋拆除”?村民房屋建筑违法吗?4、“移民补助金”是依据什么标准核算出来的?5、“今后不再给予补贴”是代表旗政府说的吗?6、“没有还林还草的土地由迁出区政府收回统一使用”,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合同难道白白作废?7、依照全国移民惯例,移民安置费人均补贴为15000元,为什么只给他们4500元呢?8、“移出形式”有哪几种?移民有选择权吗?
通过质疑,移民们最终得出结论,这份协议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退耕还林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依据国家《赔偿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移民们请求:一、依法撤销土默特右旗发展计划局与移民户签订的《易地搬迁协议书》;二、返还移民户被非法终止的承包土地所有权;三、公开移民户对退耕还林地的所有权,并对该地林木、草现状给予复查;四、请鉴定部门对移民区建筑予以鉴定,合理评估;五、对所谓的“移民补助金”作出合法的解释并公示;六、对移民户已破坏的原住宅予以赔偿;七、依法返还移民户自迁出年算起,所承包土地上的所有收益;八、将已破坏的耕地恢复原状,不能恢复的予以补偿;九、根据鉴定结果,对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退耕还林地上林木、草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十、按规定给移民签发“生态移民证”;十一、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移民愤怒:移出地原是煤炭富集区
据移民们说,九峰山是土默特右旗资源最丰富的移民迁出区,特别是煤炭储量达2.5亿吨,没有设九峰山管委会之前,该地区有大小煤矿上百座,居住在这里的农民世代以种地、养羊、煤矿工作为生,在旗属乡镇里,该地区农民率先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后来,国家实施了封山禁牧、关闭小煤矿,这里农民靠种土豆、种玉米、种药材、异地养羊、外出打工等形式也能生存发展。而如今,花了一辈子的积蓄才盖起来的新房被无偿拆了,合法的承包地也被无条件地收回去了,说市民没有工作,说农民没有土地,移民使他们变成了难民。
发改局撒手:“移过程不移结果”
10月28日,记者带着移民们所反映的问题来到土默特右旗发展和改革局调查采访,该局办公室主任李文秀接受了记者采访。李文秀曾经是土默特右旗“移民办”领导小组成员。李文秀对记者说:“我们都是按照自治区发改委文件去办事,移民都是自愿的。移民有一套操作程序,先写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才让移。房子是他们自己拆的,收回承包地也是经过他们同意的,这都签过协议。九峰山移民是最成功的,当时还是自治区的先进,我们去了后移民们还感谢呢。现在他们见土地值钱了,他们又反悔了,还想要点钱,这是不可能的事。”
据李文秀介绍说,九峰山移民有三种移出方式,一种是投亲靠友,这种移民叫“插花移民”,移出后每人补贴3000元,领了补贴后就不能再回山里住了,也就是说,3000元买断了农民的住所和土地的权益。一种是移到指定的“移民小区”里,入住“移民小区”的还是农业户,每户给3亩土地,每人补贴4500元,房屋价格是18000元,产权归移民所有。一种是移到“养殖小区”或“种植小区”里,种植、养殖小区是萨拉齐镇政府委托开发商建的移民配套工程,移到“种植、养殖小区”里的移民,每人补贴4500元,房屋价格3―4万元不等,户籍性质发生变化,由农业户变为非农业户,没有土地,甚至没有房屋产权。
上述反映问题的移民就是移到“养殖小区”或“种植小区”里的移民。
李文秀对记者说:“迁入‘养殖小区’是移民自愿选择的,我们也不同意移民迁入‘养殖小区’,可移民就是不听。他们迁入‘养殖小区’,国家投入数百万元建的‘移民小区’闲置了,‘移民小区’建了104户房子,如今只住了7户,剩下全部空着。”
当记者提出就目前移民所反映的问题发改局如何去解决时,李文秀说:“移民工程早已经结束了,不关我们的事了,我们只移过程不移结果。”
发改局转租了国家投资的移民小区
迁入“移民小区”房子又便宜,又有土地可种,移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呢?10月29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土默特右旗“移民小区”实地进行调查采访。
“移民小区”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瓦窑村附近,距旗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走进“移民小区”,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堵堵倾斜的院墙,路边一处院落大门两侧的围墙用木棍支顶着,几乎要倒塌。容纳104户大的“移民小区”只住着4户人家,剩下的房子都闲置着。记者走进移民齐凤玉屋子看到,屋里摆设十分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据齐凤玉介绍说,她们是从耳沁尧村搬迁来的,搬到这里已有7年。当初搬迁来的有10多家,由于难以维持生计,后来搬走了几家,现在只剩下4家。房屋质量不好,那年她们是冬季搬来的,到过年时房屋就开始裂缝,第二年夏天下雨房子就开始漏雨,每逢雨天,屋里全是水。
据齐凤玉的丈夫王树换说,他们搬来的初衷是以种地为生,可是由于农田不能灌溉,靠天吃饭,天旱没收成,雨涝遭洪灾,生活没有保障,旗里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无法生存,所以大部分移民都不愿过来,能投亲靠友的都走了,我们是没办法才来的这里。王树换今年投入6000多元,种了30多亩葵花、10多亩玉米(记者注:由于没有移民,闲置的农田很多),成熟季节结果被一场洪水全部冲垮了,颗粒无收,血本无归。现在,王树换、齐凤玉靠给一个王姓养羊大户牧羊为生,老俩口每月挣1500元。
据王树换说,该王姓养羊大户是包头转龙液酒厂的老板,从发改局租赁移民小区的房子,养了700多只羊,还有一些肉鸡。在王树换的指点下,记者看到,“移民小区”里有两处院落及房屋成了圈羊场,里面圈着一群山羊,还有一处院落及房屋里圈着一群红色羽毛的肉鸡。
另外,记者在“移民小区”里还看到一个“奶牛养殖场”。据该奶牛养殖场的一个民工说,这家奶牛养殖户老板姓贾,萨拉齐镇人,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养奶牛至今,现有奶牛160头。记者走进这家奶牛养殖场看到,养殖场规模很大,一处建筑面积大约有27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扩建项目基础建筑已完工,技术工人正在按养殖场规划进行技术工操作。据工人说,如果材料供应及时,一个月就建成完工。记者看到数十间移民房在养殖厂范围内被圈占,当地一位自称做饭的老人说,这是扶贫办主任的哥哥的牛厂。
随后,记者拨通贾老板的电话了解相关情况。据贾老板说,移民小区建成后,没有移民入住,土默特右旗发展和改革局就让他在小区内养了奶牛,他与土默特右旗发展和改革局2003年签订了协议,这是土默特右旗的一个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