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0日电 8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与日本依迪亚株式会社签署了“共同建设高水平二恶英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双方承诺将通过资源互用、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在一年内建成具有完善质量控制、符合国际规范的二恶英分析实验室。
根据合作协议,日方将派知名的二恶英分析专家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利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设备,向中方人员传授多年积累下来的二恶英分析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运营经验,使实验室在短期内完成规范化建设,面向国内外提供优质的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测试服务。
据介绍,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一种,二恶英具有长期残留性、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危害严重,1999年二恶英曾在欧洲引发鸡肉污染事件,影响极大,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国际社会为了推动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于2001年5月共同缔结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首批缔约国。
“减排的前提是要对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目前单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这一点还很难做到”,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余刚教授介绍说,二恶英类减排是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重点和难点,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部分实验室对二恶英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但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数据质量不稳定,不能很好的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而日本在1998年即颁布了《二恶英控制法》,10多年来成功的降低了环境中的二恶英浓度,在二恶英分析质量控制与商业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有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我们有硬件,但软件建设不足,希望通过与日方的合作,引进国际规范的分析标准和管理体系”余刚说,“我们努力在一年内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符合国际规范、具有完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能够适应大批量样品分析需求的高水平二恶英分析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岳瑞生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的做法值得提倡,其优势在于“资源互用,各得其所”,希望通过此举带动国内其他实验室一起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为国家履约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b>知识链接:</b>
POPs: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在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最危险的,这类毒性很强、难以降解、可产生生物蓄积及长距离迁移的化学物不仅致癌,而且破坏神经、生殖和免疫系统,致使人畜患病或死亡。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六氯苯、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斯德哥尔摩公约: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2001年5月23日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92个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又称POPs公约。2004年11月11日,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2007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国家实施计划》,标志着我国的履约工作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将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履约活动,在2015年前投入340亿元,以削减、淘汰和控制列入公约受控清单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今,我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裴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