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半月谈》报道(记者孙彬)奎河污染危害到两岸50万农民的身体健康,为探明奎河上游污染源,最近记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发现,尽管近年来徐州市强化了治理措施,奎河这条以往被称为“排污沟”的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但污染“后遗症”依然存在。
一河脏污水两岸“痛心泪”
奎河是徐州市市区南部的主要纳污河流,在该市境内长27公里,贯穿铜山县三堡镇,进入安徽省宿州市及其下辖的几个县,在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流入洪泽湖,是淮河水系中典型的城镇河流。
1994年前,徐州市区南部的每日2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奎河,奎河纳污量占徐州市区排污总量的65%,且有重金属污染,是淮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排污沟”。由于大量排污给安徽部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徐州市曾想到这样一个解决办法,即将奎河在江苏与安徽交界处的黄桥截断,让其在徐州境内循环。但由于奎河下游沿线农业灌溉需要,这个计划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
对于奎河的“排污功能”,徐州市环保局并不讳言。徐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广民说,奎河在徐州段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污和行洪,国家过去要求的奎河水质标准也是五类水。
但这条变成“排污沟”的河流在流出徐州,进入安徽境内后,给沿岸农村群众带来了巨大危害。多年来,宿州市??桥区北部沿河村民一直饮用有怪味的地下水,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2005年~2006年卫生部对宿州??桥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调查表明,奎河沿岸村民患病率尤其是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治理后“后遗症”依然严重
刘广民说,徐州市对奎河治理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徐鸣和市长曹新平多次到奎河沿线指导治污,已投资5亿多元加大对污染严重企业关停、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狠抓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先后关停了14家电镀和重污染企业,彻底解决了重金属对奎河的污染;二是建设奎河污水处理厂。徐州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于1994年12月率先在淮河流域建成了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是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水资源化利用,修建清污分流闸,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入河量。
那么,采取了这么多措施,奎河水质为何依然欠佳呢?徐州市相关部门表示,徐州是缺水地区,缺乏清洁水源补充,除农业面源污染外,影响奎河水质的还有下列原因。
一是市区截污管网不完善,部分污水难以收集,仍然进入奎河。初步估计,徐州市区段约有3万吨污水没有进入截污管网,市区内部分小区和溢洪道沿线部分污水截污也不彻底。
二是奎河在徐州市区段截污管网汛期溢流闸长期开启,造成污水进入奎河。徐州是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汛期必须开启截污管网的溢流闸泄洪,由于这些溢流闸还有20多个没实现自动控制,溢流闸阀不能自动开闭,造成汛期这些闸门长期开启,截污管网内的污水也随雨水进入奎河。
三是铜山新城区截污管网收集率较低,三条大沟还没入网的污水也进入奎河。三堡地区淀粉等企业和生活污水、铜山工业园污水尚未完全集中处理,对奎河出境水质影响较大。
要解决奎河污染问题,当务之急是立即完善市区截污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加快铜山新区二十五里沟、铁路南沟沿线和铜山工业园截污管网建设进度,加快建设三堡地区污水集中处理厂等。但据有关部门测算,这些工程所需资金约4亿元,仅靠徐州筹集困难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