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地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三江源地区历经了生态破坏到生态保护的转变,由此人们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轨迹:从盲目索取到和谐共处的发展之路。
长江源头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曾经因为牛羊众多而赢得了“百万县”的美誉,现在这个县的存栏率只有40万头只,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生态恶化而不得不压缩畜群。
曲麻莱县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个富产黄金的地方。在这个县广袤的土地上,曾经遍布着来自各地的淘金者。结果导致大片草原被毁,对于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也曾经因为牛羊满山,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首富县”,而今却成了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县。
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至今畜牧业仍占玉树、果洛GDP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的需求,传统的办法就是放养更多的牲畜,也就必然日益加大草场的压力。
65岁的索保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的牧民。13岁时,他随父母来到扎陵湖畔,当时扎陵湖边只有5户牧民,而到了本世纪初,已经形成一个388户的牧业乡。老人说这里以前草可没膝,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的黄河河道水流湍急,骑着马都过不去,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多少草,不能放牧了。
青海三江源地区共有16个县,其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县是省级扶贫重点县,有20%左右的牧户成为无畜户、少畜户,一些牧户沦为生态难民,75.5%的牧业人口是贫困人口。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一地区也因此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畜牧业发展道路是对大自然的过分索取,这种发展模式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曾经担任青海省副省长的李津成对三江源地区的发展之路感触很深。
他说,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提发展生产的要求,没有生态保护的概念,使严重的超载过牧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导致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又削弱了自身未来的发展能力,传统的数量增长型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三江源地区要转变依赖生态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投入实现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这一地区不提工业化口号,不考核GDP增长指标,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保护生态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考核指标。
自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75亿元,意在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这一地区的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区已经建成9个生态移民小城镇,近3万生态移民搬迁进城,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在核心保护区内,全面禁止工业和矿产开发。截至目前,从建设工程进度和效果来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县是三江源生态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4000多个湖泊中曾经有90%的干涸,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这个县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复,重现千湖美景。
自2004年以来,扎陵湖乡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目前已有150多户牧民离开了草原搬迁进城。索保老人没有离开草原,他在自己家的草场上实验种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要保护好,草还会再长出来的。禁牧还草后,我想这里还会回到从前的模样。”索保说。
玛多县县长当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保护、和谐共处的理念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牧民的欢迎,美丽的三江源也一定会更加美丽。(记者 任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