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我区(新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第二次中报工作结束。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核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提供的数据中瞒报、谎报现象严重”,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康宏如是说。
据悉,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区范围内对所有排放污染源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调查。据此获得的各类污染源信息,是建立和完善全区污染源动态管理的基础,对于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污染源综合管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查显示,这些造假数据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与排污收费指标相关的行业。因为,此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最终将作为征收企业排污费的重要依据。
“我区的煤耗指标到现在也不清楚。”康宏介绍,企业提供的普查数据显示,我区70%的煤矿企业生产的煤炭含硫率都是低于0.5的低硫煤,大量低硫煤的使用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上个采暖期,乌市与各大煤炭生产企业协调50万吨低硫煤用于城市集中供热,以减少大气污染,但因没有一家煤炭生产企业能够承诺提供这样的低硫煤,计划最终搁浅。
为保证上报最终数据时基本消除上述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全力以赴对全区普查工作质量进行验收,不合格者将返回重查。(《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