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居延海俯瞰

东居延海湖畔茂密的芦苇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最近的50多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当一个个被称为地球“明眸”的湖泊失去生命光彩之时,我国第二大内陆河?D?D黑河的尾闾湖泊东居延海却通过连年水量统一调度逆势重生,走出了一条恢复和重建湖泊生态系统的希望之路。
东居延海实现连续4年不干涸
大漠明珠重放异彩
8月20日,是黑河水利工作者铭记心头的日子,到2008年的这一天,黑河尾闾湖泊东居延海已经实现了连续4年不干涸。这是流域各方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在水利部、黄委正确领导下,用心力和智慧共同创造的内陆河人工调水奇迹。
东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与西居延海同为黑河尾闾湖泊。居延地区历史上以水草丰美,物产丰饶著称。然而,人类长期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恶化,流域内许多支流或消失隐没,或与干流脱离了地表水力联系,西居延海和东居延海也分别于1961年、1992年彻底干涸。
黑河下游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恢复居延海的生命活力,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防稳固,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生态保护与改善。国务院于2000年作出黑河跨省分水的重大决策,并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管理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在流域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黑河分水指标顺利完成,2000年到2003年间,4次调水入东居延海。2004年,黑河转入常规调度,流域管理机构提出了“两个确保”的调度目标,即确保完成分水指标,确保调水进入东居延海,并通过实施全年调度、洪水调度和灌溉期调度等创新措施,提高了输水效率,当年的8月20日,黑河水再入东居延海,2005年7月17日,黑河水在东居延海与上年调入水量汇合,打破了前几年每年夏秋季调入水量、次年春夏季干涸的局面,首次实现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为使东居延海长期保有一定水面,为恢复和重建尾闾生态系统创造有利条件,流域管理机构在2006年的水量调度中首次采取了正义峡断面下泄指标和中游地区耗水指标双控制的调度措施;2007年,进一步加强了植被生长关键期水量调度,8月20日,东居延海实现了连续3年不干涸,最大湖面面积也由2003年的33.9平方公里增加到39.0平方公里,湖区周边土壤含水量增加,湖滨地区地下水位升幅明显。
2008年,黄委李国英主任在全河工作会议上指出,以东居延海进水为标志的初级阶段的黑河水调目标已经实现,今后一个时期,黑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方向和目标应是通过多种措施,维持和改善下游及尾闾生态系统。黑河管理局认真贯彻黄委对黑河工作的新部署,确立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生态水量调度探索实践,努力把黑河管理工作全面推向新阶段”的工作目标,并克服重重困难、创新思维、集思广益,编制了基于八年水量调度经验的《黑河生态水量调度方案》,经黄委批准后付诸实施。据参与编制的技术人员介绍,方案明确了生态水量调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黑河上、中、下游生态水量调度的具体要求和指标,尤其是着重构建了下游生态水量调度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狼心山断面径流过程及断面水量配置指标、地下水位指标、东居延海水量指标等。
实践需要以理论为先导,理论需要实践来印证。2008年,黑河管理局会同流域各方,按照《黑河生态水量调度方案》要求积极开展了相关探索与实践。首先,加大了春灌用水管理和春季调水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春季融冰和开河水量,扩大了下游东、西河地区林草地灌溉面积,实现了东、西河全干流过水。3月14日输水入东居延海,补水约1000万立方米,3月16日实现水量统一调度8年来首次春季输水入西居延海,进水约200万立方米。春季调水使额济纳旗32.9万亩次草场得到灌溉,河道两侧及河水所到之处,林草葱郁,特别是西居延海边的巴彦塔拉,芦苇在消失多年之后又大面积恢复,昔日的不毛之地又重现绿色生机,非关键调度期生态水量调度措施初见成效。截至6月30日,正义峡断面前期超泄0.25亿立方米,狼心山断面累计下泄水量3.09亿立方米,约占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的52.7%,是近年来同期下泄水量比例最高的一年,充分体现了依植被生长规律选择调度时机的生态水量调度理念。7月,黑河中游地区克服干旱影响,按照流域管理机构指令实施了集中调水措施,27日,流域管理机构抓住有利来水条件,及时组织实施了“洪水调度”,8月4日,水量统一调度实施以来,黑河水第18次进入东居延海,8月6日关键调度期第二次集中调水措施开始实施,持续向下游补水,为实现东居延海连续4年不干涸打下了坚实基础。
8月,在黑河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期间,笔者和黑河管理局水量调度督查人员再访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在前往东居延海的路上,我们看到以前路两旁零星栖息的鸟儿已经变成了鸟群,在东居延海湖畔,一些调皮的孩子在捡拾鸟蛋。据当地的老乡讲,湖里现在经常能打到四、五斤重的鲤鱼,一度灭绝的大头鱼也长到了筷子那么长,鱼的种类达14种之多。黑河调水初期,大家曾经为发现一根没有枯死的芦苇而欣喜若狂,而如今茂密的芦苇丛已经比人还高了,虽然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居延海》一书描述的“海滨密生芦苇,粗如笔杆,高者及丈,能没驼上之人”的景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想要进入芦苇荡已经是非常困难了。同车而行的额济纳旗水务局乔茂云局长长期从事黑河工作,对东居延海连年不干涸的生态意义有很深的体会。他说,保持东居延海不干涸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常年存在的东居延海水面对地下水能起到连续补给作用,地下水位的上升有利于周边植被恢复,长远来看对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水盐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一定水面和水量,对水盐平衡是有益的;三是内陆河流的终端湖泊通常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的存在,有利于脆弱的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东居延海边,我们还碰到了正在下游督查水调工作的黑河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乔西现同志,谈到黑河水量调度取得的成绩和努力方向,他告诉我们,黑河工作在应急调度中起步,在常规调度中不断发展,按照黄委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将致力于实现由常规调度向生态水量调度的转变和跨越。他还颇有感触地介绍,如果说应急调度的决策回答了黑河流域是否需要调水的问题,常规调度通过创新和丰富调度手段解决了如何调水的问题,那么生态水量调度则需要破解如何将黑河水在最恰当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同时,通过适宜的方式改善和稳定尾闾生态是生态水量调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东居延海的生态状况仍将是衡量黑河生态水量调度成效的标尺。
据悉,黑河眼下仍是一条“无控制、无预报”的河流,要实施精度更高的生态水量调度,困难可想而知。目前,流域管理机构在大力推进黑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上马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胡杨生长发育需水规律研究”、“黑河尾闾生态系统水资源需求规律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以期为生态水量调度,为东居延海及周边的生态重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每次到额济纳旗,最留恋的地方总是东居延海,我们一直在湖畔停留到傍晚,晚霞映照下的东居延海,沉静而美丽,像一个温顺的小女孩儿,依偎在黑河母亲温柔的臂弯里。黑河水4年的滋养,已经让她由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坚定学步行路的孩童,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
回首8年多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实践,流域用水从无序到规范,尾闾湖泊由赤地千里到碧水连天,东居延海的重生之路又何尝不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然的历程,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我们欣慰地感受到:这历程,虽艰难但却充满希望,这步履,虽蹒跚但却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