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崔沟村集蓄的雨水汇聚起来,总量可以达到62万多方哩!”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项目办主任白文瑷自豪地向笔者介绍他们建设的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
盛夏季节,在崔沟村老院沟,只见一座20多米高的治沟骨干坝拦腰截断沟谷,一泓碧绿的水面倒映出蓝天白云;沟坡上修建的集水造林坑层次分明,一行行油松侧柏郁郁葱葱;成片的果园在滴灌的滋养下叶茂果大;甘蓝、辣椒等蔬菜在均匀的喷灌下长势喜人。呈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一
“崔沟村是一个‘沟头村’”这是当地人经常戏耍崔沟村人的一句话。庆阳市西峰区崔沟村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数量众多,塬面胡同分割,总土地面积10.83平方公里,塬面面积只占3.84平方公里。这里正常年份降水量53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超过1500多毫米,且降雨时间分布极为不均,65%以上的降雨集中在七至九月,“天旱满面土,下雨两腿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沟壑纵横的地形加上严重的旱涝不均,使该村成为当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
陪同的村支书张继斌介绍,自2001年该村被列为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后,果园、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果农发展到415户,占到全村户数的95%。果园面积也由当初的800亩发展到3200亩,如今,崔沟村好几户径流利用示范户已盖起了二层别墅,过上了小康日子,成为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随行的项目技术负责人、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怀有高级工程师介绍说,为了把雨水留住,让雨水发挥效益。径流村建设采用塬、坡、沟综合治理,干、支、毛沟分层防治,庭院、道路、胡同同时开发的思路,将保塬固沟目标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将分散小型拦蓄向综合型拦蓄转变,全面拦截、高效利用水资源。采用就地利用、就近利用、异地利用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径流利用方式,变导致沟头前进、跑土、跑肥的径流为抗旱提供新水源,变老百姓被动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动治理。
二
齐家川示范区所处的黄土塬具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但松软的黄土见雨就带泥,塬区形成的雨洪径流沿沟头大量下泄,造成沟岸扩张,沟床下切,反过来又迫使塬面塌陷,沟头向塬心延伸前进。
面对雨水下塬,大量径流资源浪费的现状,项目办以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小水窖等蓄水防护工程为切入点,并在塬面侵蚀严重的沟头处,修建梯田,封堵胡同,改变道路,阻断汇水通道,就地消化天上水。在剧烈侵蚀的沟头处,新建蓄水围埂式沟头防护工程,拦蓄来水,防止塬面径流下泄冲刷沟头。在庭院、道路径流蓄集中,利用小水窖、涝池等工程就地拦蓄,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滴灌节水灌溉等方式就近灌溉附近果园、菜地,促进农户特色经济的发展。在沟坡面,修建集水坑及水平阶,集雨蓄水保墒,增加土壤含水量,防止水土流失。在沟底,筑土坝,建谷坊,蓄来水,拦泥沙,防治沟底下切。对于蓄集在土坝中的水源,就地拦蓄,异地利用,利用小高抽工程提至塬面的水塔,满足人畜饮水,补灌果园、蔬菜等作物。
西峰区水保局贾兴义局长说,“崔沟村的径流集蓄利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径流利用效率,防治了水土流失,实现雨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解决饮水问题,满足果园补灌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径流集蓄的作用可大了,既减少了水土冲刷,又提供了水源。崔沟村果农毛鸿斌告诉我们,他家是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户。“就拿我们家的五亩果园来说,以前一遇干旱,拉水抗旱,给苹果生产增加了很大成本。多亏前几年搞径流利用示范村建设,帮我们建立起两个50多方的小水窖,收集雨水,进行果树滴灌,不光节省了时间和体力,更保证了果树生长关键期的用水,提高了产量。去年我家的果园纯收入有近5万元,全靠蓄集的雨水帮了忙。今年套袋21万多个,预计产果7万多斤,收入12万多元……。”
“崔沟村的径流高效利用工程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防治观念,实现了径流的资源化转变,实现了由分散的低效利用到集中高效综合性利用的转变,开启了塬面径流治理保护开发的新理念。”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安成说。问及转变的原因,他说“留住雨水,科学利用,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塬面径流,努力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崔沟径流示范从建设起就始终贯穿着这一建设理念。”
四
晌午时分,崔沟村村民毛效珍正在门前歇凉。“前几年,由于干旱缺水,这里大多数人家种小麦,拉水浇灌点蔬菜已经不错了,更别提大规模栽植果树了。”如今,毛效珍所在的崔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径流村、苹果村,家家户户栽果树,家家户户建水窖。崔沟村的沟头地、梁咀地全部修成了梯田,水窖里的水通过滴灌设施及时高效的输送到果树根系。他指着自家颇具欧式风格的庭院说“庭院道路的水留住了,塬上的土保住了,坝里的水抽上来了,作物的产量提高了,环境变好了,生活自然提高了。”
据监测资料,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建设,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相宜。
生态效益――治沟骨干工程拦泥达20多万立方米,林地面积扩大了7.3%,地表水利用率提高了16.61%,改变了种植结构,防治了塬面径流,保护了水土,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社会效益――通过修建梯田,基本农田在农耕地中的比例由原来的77%提高到90.1%,荒山荒坡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经济效益――新修的骨干坝、小高抽工程及涝池、水窖蓄水量达62万多立方米,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还实施果园微灌、低压管灌、农田喷灌工程1215亩。人均增加粮食7公斤,人均增加果品150.9公斤,人均产值每年可增加343.7元。
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笔者看到,齐家川示范区的好多村庄,都采用了庭院水窖、道路涝池、塬边梯田、沟底坝坊、坡面林草、沟头防护的雨水资源集蓄利和水土保持方式,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