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气候变化引发河源生态多米诺效应

 

820,中国-欧盟流域管理项目专家考察组来到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共同探讨保护黄河源区大计。

    据悉,寒旱所曾多次组织考察队奔赴黄河源区探究黄河源生态恶化主因并发现,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2000多个小湖已经干枯,河流水域面积与沼泽湿地呈不断缩减态势。特别是水域面积的迅速萎缩,不但直接减少了对黄河径流的供给,更导致气候愈发干燥,区域内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0余米,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又直接导致土壤水分丧失及地表植被死亡。

    “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生态恶化的根源所在。寒旱所副所长丁永建如是告诉中欧专家。他分析指出,全球变暖造成温度升高,致使冰川和冻土消融、湖沼湿地消失乃至土地退化,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青藏高原冻土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广泛分布的永冻层是黄河源区生态平衡的基础。但在温度逐年升高的趋势下,永冻层在寒冷季节无法及时回冻,导致大片多年冻土退化,引起地下水下渗,甚至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倒置,从而进一步引发黄河源区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冻土消融还引起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荒漠化加剧等,造成冻土进一步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欧盟有关专家称,黄河源区素有黄河水塔黄河蓄水池之称,但是随着生态的日益恶化,不仅关系到上游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如何防止多年的生态恶化,维持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平衡,促使黄河源出水量和水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较高水平,将是未来生态与环境学深入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河源保护已刻不容缓。只有全球采取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根治,黄河流域才可能不受断水之忧。

 

新闻背景:

    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学科基础上,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于19996月整合而成。

 

    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开拓创新,研究所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彰显了特色和优势。研究所近50年来,特别是1999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内陆河水资源管理,寒区旱区重大工程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优化模式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就。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8-22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