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与载体

 今夏,地处柴达木东大门、青藏公路与青新公路交汇点上的茶卡,这个不足千人的小镇着实红火,每天接待游客2.5万人次,预计全年将接待110万人次,几乎比上年增长了300%。茶卡旅游业的红火,有其必然性,这个面积105平方公里的盐湖可直接食用的盐储量达4.5亿吨以上,能供全世界人口食用100年之久,因此被评为全国惟一盐湖类国家AAA级景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和目标引领,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茶卡旅游业的红火,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充分依托当地生态地理环境,促进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

  在乌兰县采访时了解到,下一步要把茶卡盐湖打造成国家级湿地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而实现旅游景点开发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

  茶卡盐湖只是乌兰县生态旅游业的一个景点,而在几年前这个县旅游业火热的另一个地方是铜普镇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从茶卡出发,经莫河驼场,沿315国道继续西行便进入铜普镇地界,这是一段蜿蜒曲折的峡谷地段,不时望见南北两山的松树身影,到察汗诺,315国道、青藏铁路在此交汇继续向西延伸,在近40公里的路上,公路、铁路齐头并进,峡谷显得更加险峻,乌兰县林业和环境保护局杨正凡告诉记者,这也是乌兰县原始森林覆盖最密集的地方,全县天然林几乎全部分布在铜普山区。据他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铜普山里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马鹿、岩羊、盘羊、猞猁、旱獭、天鹅、黄鸭、野兔、白唇鹿、麝、狐狸等,共有野生动物87种,其中鸟类63种,隶属13目24科,占全省鸟类种数的31.6%;兽类7目12科24种,占全省兽类种数的22.2%。因此,铜普山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铜普山脚下就是察汗诺湿地和哈里哈图森林公园了。察汗诺,蒙古语,意为银色的湖,这是乌兰县最大的一片湿地。哈里哈图,也为蒙古语,意为松树生长的地方,距乌兰县城25公里,总面积5170.5公顷,是柴达木盆地中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这样的原始森林在柴达木乃至青海省已经很少见了。主要树种由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树种组成,树龄高达300到500年,疏密有致的林木和开阔的草原,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灌林密丛,雉飞鸟鸣,碧空万里,鹰鹫翱翔。原始古朴的森林和众多的动物,构成森林公园特有的生物景观;发源于铜普山西麓的都兰河像一条银色的飘带蜿蜒向西南流去,由这条河及河流而建的都兰河水库灌溉着全县8万亩农田,乌兰县因此有了“柴达木小江南”之称。

  2012年,乌兰县结合哈里哈图景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重点开发建设松树谷景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名刹都兰寺。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共修建了5座蒙古包、16座木屋、1座木质多功能厅、5座木质观景台、3000米的木质栈道。2013年又投资2300万元实施二期工程,修建特色餐厅、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浮雕大门等,如今哈里哈图已经成为柴达木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保护区。

  正是依托这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拉开了乌兰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等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在这里展开。全县造林、育林面积达120.91万亩。全县已有345.8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乌兰县林场场长薛峰深有感触地说,全县森林覆盖率在短短的几年内从12.28%增长到目前的16.62%,都得益于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公益林保护面积从2004年的127.6万亩增长到345.8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7.77%,仅此一项投资就达到1.58亿元。与此同时,全县272.4万亩天然草原实现禁牧。各项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林地面积达到993.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1%。这对于地处荒漠地带的乌兰县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青藏铁路、315国道乌兰段地处流动沙地前沿,以风蚀、风积、风沙流、沙尘暴等形式的荒漠化危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几年乌兰县以防风固沙、绿化、美化交通沿线为核心,在铜普镇至柯柯镇315国道两侧及青藏铁路沿线实施防护林治沙工程,直播造林1180亩,乔灌混交林1697亩,新建网围栏2.35万米,工程治沙2014亩,完成国道绿化近50公里。一排排红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旁,绿树成荫,油菜花竞放,公路、铁路两旁及夹缝已经形成了一道道青杨、新疆杨和柽柳构筑的长达50公里的绿色通道。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德令哈、都兰、乌兰县的3大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总面积37.34万公顷,其中乌兰分区面积达129.8万亩,占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的23.2%,这几年,乌兰县在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各项基础设施,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的实验,试种肉苁蓉人工接种1500亩、14万穴,去年已经长出地面肉苁蓉60余穴,初见成效。而几年前开始红火的枸杞产业显示出一年胜似一年的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其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8%,可以说生态林已成为该县农牧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今年7月底,乌兰县主办的“青海?乌兰金子海第三届‘天赐能源杯’高原极限汽车越野挑战赛暨首届德都蒙古马文化艺术节”在乌兰县金子海景区隆重开幕。

  金子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这是乌兰县继茶卡盐湖、哈里哈图森林公园之后开发建设的又一个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级沙漠公园。至此,乌兰县已经勾勒出自东向西南延伸至南丝绸古道――都兰、长达200公里的三点一线生态文明建设蓝图。

  金子海,蒙古名字叫“阿拉腾布拉格”,意为金泉流成的海,金子海既不是海,也不是一潭死湖,是一眼泉水,位于希里沟镇西南80公里处,面积约0.45平方公里。呈梳形,西向为梳背,梳齿向东。湖的西部和西北部为43.5万亩的沙漠,南北两岸各有百米多宽的草带,东部、东南部被万余亩2米高的芦苇所环绕,南部为10多万亩的沼泽,水草丛生。在芦苇丛和沼泽内,有数不尽的泉眼冒出清醇的甜水,沼泽地南面形成了一条宽广的戈壁带。从西侧的沙漠边望向湖心,似乎回到了前世纪的原始森林,不禁叫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盛夏季节,南岸的草带披上绿装,五彩缤纷的野花、成群结队的黄鸭和海鸥、湖面上尽情跳跃的鱼儿,还有湖边嬉戏的鸟儿,把梦幻般的金子海点缀的如锦似缎。站在湖边远眺,湖的西边与北边全是连绵起伏的沙梁,约有45万多亩黄沙簇拥着金子海;东边也是黄沙相连,但湖岸边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南边则是10多万亩的沼泽,然后形成了由柴达木盆地发源最长的素棱格勒河,一直自东向西流向盆地最低处的北霍布逊湖。柴达木梭梭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乌兰分区的保护区域环绕在金子海西南和西北,我省8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之一的金子海封禁区也在这里,保护区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设置围栏、固沙压沙、人工自然修复及道路、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天然植物创造休养生息、滋生繁衍的条件。

  黄沙拥着碧水,碧水偎依着黄沙,烟波浩淼的金子海,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沙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作者:杰拉)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14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