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贵州走向生态文明辉煌的核心

  人类在不断寻求新资源,探索现有资源更新利用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历史过程中,首先经历了崇拜自然力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构筑的以原始劳动为基础的蒙昧经济大厦,难以充分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的需要。而后人类又经历了充当自然界主宰的工业文明阶段,构筑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大厦,尽管短期内使人类因拥有了相当的物质文明而欢欣鼓舞,但也使人类因此而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今天,人类已迈入一个全新的世纪,正在步入生态文明阶段,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全力追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开始构筑以知识价值为支持系统的生态经济大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正是循着这样的演进轨迹,用30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完成了西方先期工业化国家用了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任务而迈向今天的生态文明征程。其间既创下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也遭遇了严重的“时间压缩效应”所放大的资源环境透支压力。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应对短缺经济,我们的发展导向于工业文明构筑的是资源经济大厦的话,那么其生态代价带给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无疑应该是以构筑一个辉煌的生态经济大厦为根本。而这个大厦的构筑,对于远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又必须步入生态文明阶段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来说,较之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有着更特殊的使命和更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无从否认的是,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不只是拿来看的,而是要拿来当饭吃的;生态文明应当是一种让人普遍感到幸福的文明形态,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两步并着一步走”的挑战,今天的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下定位具体的行动方向,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把控中谋划具体的行动方略,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效。基于此,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理性指导。进入新世纪,中共贵州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继承和发展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强调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贵州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同年,在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又适时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战略。这一战略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立省战略的继承和提升。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既包括保护环境,更包括建设环境。2010年,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更是明确强调,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这种逐步完整、深层的生态文明内涵解读和挖掘,贵州理性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晰。如果说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从环境立省战略到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贵州历史性地完成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孕育,那么这种孕育的阶段性推进,其深刻的价值更在于它还完成了从保护理性到发展理性,或者说从为保护而保护到为发展而保护的跨越。而正是这个跨越,奠定了贵州今天根本性地迈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征程的基石。而也正是这个跨越,锁定了贵州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发展理性指导。

  二是坚持民生需求导向。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其最基本的建设目标是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前已经形成共识的认知,最原动的认知基础是:民众在吃饭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是很难设想会去考虑预期的生态和发展问题。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作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的贵州,民生需求导向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不仅是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的首要行为选择,而且是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的困境突破的关键。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往往也是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大局的关系问题。尤其大量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居民大多生活窘困,牺牲生态环境搞开发有相当的“民意”基础,而特定的生态功能保障需求又迫使他们必须改变“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于是饭碗问题也就成为这些地方生态功能能否得到保障的根本问题。显然,我们今天要在贵州这样还没有完全解决人基本需求的地方走出一条全面解决人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定位是必然选择。

  三是坚持多元主体推动。不可否认,在贵州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和路径选择的过程中,政府无疑地担当着几乎是独立作用主体的角色。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进入新世纪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再到党的十七大后贵州省委又适时提出实施“环境立省”战略,乃至于今天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一步步地探索、一次次地迈进,依靠强大的宣传力和公共资源的保障力,政府强有力的主体推动,终于历史性地完成了贵州生态文明理念的铸就和路径的选择,开启了贵州理性发展的全新里程。而如果说在理念铸就和路径选择的过程中,作用的主体无疑会是政府,那么在理念需要变为全社会行动的今天,不能仅靠单一的政府推动激活所有社会要素的需要,因而也就提出了政府、公众、市场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推动的需求。一则通过对政府部门任务的落实和职责的到位,重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各种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引导、规范、维护、激励整个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二则通过对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主体的明确,充分激活其主体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公众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市场动力把政府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追求、民众的行动。主要运作可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并调控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等的良性关系,同时配合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运行体系。显然,上述多元主体推动的社会总体良性运行体系的形成,只有在更好更快发展定位下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干事创业,才可能成为现实。

  四是坚持系统谋划运作。回顾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形成到开启行动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孕育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确立和明晰,某种意义上是系统的理性发展思路不断形成的结果。正是在科学的系统理性视角下,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远不是当初的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没有系统谋划的运作,就不可能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而贵州当前在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定位下明确的三次产业都要加快提速,实现协调发展,以形成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无疑地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运作,明确了新的行动方向。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1-07-20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