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表示,必须让更多的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财富。在未来的五年,江苏力争提前迎来全省生态好转的“拐点”,用10年时间使江苏整体生态环境恢复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人口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增加
人口增加,必然会带来环境的破坏。昨天在会议上,徐鸣用“三个最”概括了江苏百姓的生存环境: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徐鸣表示,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0多万人。暂住人口1617万人,总人口达9000多万。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环境消耗也在逐年加大。加上江苏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承接的过境污染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江苏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总量居高不下,社会排污总量仍然超过了生态环境容量。
生态好转的“拐点”尚未到来
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监测,上世纪70年代江苏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6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水环境状况最差的是九十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仅有14%。进入新世纪之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处理,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Ⅰ-Ⅲ类水域面积仍仅30%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灰霾、酸雨等复合型污染。2010年,南京、苏州监测到灰霾的天数分别达到173天和152天。苏南酸雨最严重时曾达到70%的发生率。从江苏的实际情况看,苏南地区已进入从生态损坏到加快修复的阶段,苏中地区仍处于排污和修复相持的阶段,苏北地区环境恶化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住。江苏生态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
徐鸣表示,通过十二五的5年努力,2020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用10年时间使江苏整体生态环境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苏南严限重化工,苏北禁止重污染项目
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规避重大环境风险的前提下,副省长徐鸣也给江苏的环保工作者们加了“紧箍咒”。徐鸣强调:苏南地区要严格限制新上重化工项目,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结构的由重而轻;苏北地区要禁止重污染项目;沿江及其他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不能再布局环境敏感项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坚决反对以“再生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名义新上进口废弃物处理项目。“如果真的等到局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区域环境问题,环境隐患演变成为污染事故,到处为找取水口而发愁,整天为环境安全而担忧,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对待一些重污染的项目要坚决拒绝。”徐鸣说。
到2012年沿江八市将实施国Ⅳ标准
无论是完成减排任务,还是治理水、大气污染,都需要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作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徐鸣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所有的工业废水都能收集处理,各类工业开发区、集中区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把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和8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所有自备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单机容量13.5万千瓦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到2012年,南京及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机动车国Ⅳ标准的实施,全面开展大气治理。
同时,徐鸣也对2011年环保任务作了部署,把污染减排、重点流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和工程,逐一分解,跟踪督查、强化考核、到期兑现、严格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