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人的发展状况则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人类自身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人类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历史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也影响着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阅读提示
生态环境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类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的到来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了对抗性,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它表明,人类把自然环境的改善当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既是人的生活资料和物质对象,也是人的精神关照对象和本质力量的显现。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人作为宇宙间最复杂的存在物,一方面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是在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促进自然的发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态关系的改善,包括生态发展水平提高、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和措施改进、公众生态意识增强等。生态环境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人类发展的状况。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脱离生态文明而谈人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人怎样进行生产,他就是怎样的人,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的存在状况,也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化程度说明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存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根据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说来成为类的存在物,对自己说来成为人并且把自己理解为人。”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理解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如果说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那么生态文明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环境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生态文明的到来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了对抗性,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它表明,人类把自然环境的改善当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做自己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自然既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食粮,既是人的生活资料和物质对象,也是人的精神关照对象和本质力量的显现。生态观念的确立和生态意识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中实现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断展开和表现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体验着独特的精神享受,这本身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价值完全融入到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之中,与人的本质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自身的错误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阅读提示
破坏环境的行为背后,是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显著对立的工业生产、资本逻辑、价值观念和自然伦理。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矛盾问题主要是由人们错误的利益观造成的,它反映着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性扭曲,是人类利益的矛盾问题和人的片面发展的结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的过程。今天,在人类社会表面繁荣进步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与自然日益积累的矛盾。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世界范围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出来。热带雨林的减少造成洪水泛滥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的肆虐,还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日益扩大,地球生物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太阳紫外线威胁;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已有的“温室效应”;地球两极出现了暖洋现象,由此引发了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水污染严重,资源、生态面临危机;地球重要生物圈中的大部分生物被毁坏,耕地面积严重减少,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人类面临着失去自己生存的前提条件的危险。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标准的提高,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夕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难以生存下去,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和环境要求不严格或法规不健全的疏漏,进行污染产业的跨界转移,从而造成污染的全球化扩张,第三世界国家由此成为西方国家的“污染避风港”。为了谋求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吞下国际和国内生态危机的苦果,他们尚未实现高度发展却已付出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代价。
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虽然把全世界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崭新时代,但它同时却给人类特别是第三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第三世界国家为西方经济繁荣付出的代价难以计数。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对资本主义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能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过开采矿山如此凶猛,挖得大地满目疮痍。从未有过让头发喷雾器使臭氧层消耗殆尽,还有热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威胁。”托夫勒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资本积累无限扩张的趋势,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物质资源和物质循环调节能力这两方面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不可调和的矛盾。
今天,尽管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是什么在污染环境,是谁在制造生态灾难,但还没有一种力量可以直接制止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因为在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与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显著对立的工业生产、资本逻辑、价值观念和自然伦理。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矛盾问题主要是由人们错误的利益观导致的,它反映着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性扭曲,是人类利益的矛盾问题和人的片面发展的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阅读提示
首先,要对生态文明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只有当人类真正建设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根本保证。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人的发展呈现片面性,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首先,要对生态文明有清醒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子系统。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性与生态性的全面统一。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工业文明下“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它强调主体对所处环境的适应,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适应性文明。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可持续发展观较之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酝酿生态文明的理想创造了条件,开启了实践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的思想是吻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伟艰巨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公民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局面。一是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改变不适应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创新合乎自然规律、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各种具体制度;二是要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环保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生态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生态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认识问题,而且是行为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公共问题;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整体问题。因此,人类要超越自私和浅薄的视野,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的命运联系起来,自觉保护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只有当人类真正建设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