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梅花落下的古村庄


 

 

 

 

 

  我们静静穿行在当溪两旁,原先的商店门楣都在,除了一两家改成食品小店外,其余的都关着门。在边上,我们遇上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伯,问他还记得年少时这里的情景吗?老伯想了想,说,他很小的时候,这里就没有茶市了,而且,街路也并不热闹,只有在赶墟的时候,人数才多了起来,会热闹些……

  原先整日舟楫往来的繁忙当溪,到后来只有在五天一次的赶墟日时,才会变得有些忙碌起来。但纵然如此,其赶墟的景象也是无法重现当年茶市的盛况了……

  如今,穿行在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修建的9个码头旧址还在,而修建在骑楼的靠背长椅(俗称美人靠),至今古韵犹存。当年下梅男人大多出去经营茶叶,家里媳妇就在斜阳残照之际,倚栏张望着当溪中往来的船只,等待着男人归来……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面,距离度假区约10公里。

 

  下梅村保存了以邹氏祠堂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美人靠,造就了一个江南水乡的风貌。

 

  下梅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在下梅民俗旅游村在武夷山景区以东,从武夷山度假区乘车6公里,从市区乘车10公里便可到达。下梅有30余幢清代民居建筑遗存、长千余米的人工小运河--当溪、清代军机大臣王杰送给下梅邹氏大夫第的"施政堂"匾。徜徉"达理巷",你会引起有关安徽六尺巷故事的联想,尝一口"天一井"的水,你便知道清代武夷山茶市下梅"文才昌,则商才盛"的历史故事。还有隐士居、小樊川、西水别业、参军第、儒学正堂、闺秀楼都是值得一看的清代古建筑景观。

 

  万里茶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路。万里茶路全长5150公里,中国境内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而武夷山区的茶路起点就在下梅村。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咸丰年间,太平军侵扰武夷山,晋商与下梅邹氏经营茶叶生产受阻,五口通商后,晋商在武夷山收购岩茶业务由下梅邹氏、潮州、广州三帮联合举办,转运于福州、汕头、澳门及南洋各岛。下梅,这偏于武夷山东隅的茶庄集市小镇,连接起一条通往中俄边境城恰克图的茶贸易之路。电视剧《乔家大院》向世人生动地讲述了乔致庸带领乔家商队疏通“万里茶路”的冒险历程,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精明的武夷山人,不仅赶赴山西晋中市开起了武夷茶庄,而且把茶叶与旅游结合起来,做起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生意。而山西省也有万名游客,循着从前的茶路分批来到下梅茶乡寻“源”。

 

  走进下梅古村,只见浅浅的当溪里又撑起了当年运茶的竹排,窄窄的骑楼下又摆开了捡茶的竹筛。当地正值春茶采制季节,家家户户门前都在拣茶叶,卖茶叶。除此以外,饴子、乌饭、豆腐脑等当地风味小吃也让人眼馋嘴馋。各大家祠的古建筑风貌保留得异常完好,祠内还连续播放《乔家大院》中晋商与武夷山贩茶有关的片断实录,旅游气氛非常深厚。最有意思的是,来此参观的台湾茶商们特意带来了冻顶乌龙茶,与当地村民摆上了“擂台”,就这样,“大红袍”的浓香与“冻顶乌龙”的清香在当溪两岸氤氲徘徊,引来了更多的客人,大家以茶会友,切磋交流,不亦乐乎。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9-03-3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