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月沼的水岸边,看着清晨的水烟袅袅升起,阳光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地绽放。晨起的人们,穿过拱形的小桥,来这里挑水。一阵微风吹过,巷子飘出一位娉婷女子,长裙黑发,随后又和升起在镇子人家的炊烟一起,消失在村头。
好一幅写意的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秋思》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很是吸引人,只不过多了一份羁旅的惆怅。这样古朴而清远的意境,我曾以为只会在梦中出现,但在遇见高墙黑瓦的西递、宏村和悠远的月沼时,我惊讶的同时也很惊喜,惊讶的是这里就是宛如梦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惊喜的是在千年之后的我们,仍能在皖江的古镇揽胜,以至和古人一起,对相似的意象产生共鸣。“梦里不知身是客”,或许就是有了这份惊喜,清秋黄山的明清古镇之旅才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桃花源里望西递
“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乃取村中三条溪水自动向西流之意。后因村西1.5公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西递村中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而成,街道布局依然透出千年以前斑驳的影子,很是悠远而古朴。这里有明清民居300幢左右,村中的三条自东向西穿村而过的溪水,以及村内的88座古桥和99条巷弄,是整个村庄最美的点缀。有黄山的角落,坐落着一座山清水秀之地,让人不禁产生曲径通幽生“桃花源里人家”之感。
“胡氏明经溯帝裔,移迁驿递水流西。辛勤耕读承家训,典雅明珠耀古黟。这首诗讲了西递村的历史渊源。西递所居多为胡姓,自婺源迁来。据说原为唐室帝裔,遭朱温之乱,亡命在外,为胡姓人家收留。始祖明经公指示儿孙应念养育之恩,不许改姓归宗,只以“明经胡”与其他胡姓区别。祠堂后室有台座,帷幕低垂,里面有李世民的塑像,以纪根本。明经胡氏耕读传家,历代做官的极多,也不排斥营商致富,所以这里养成了重儒崇商的文化氛围,家家设书房,处处透出古徽州精神文化的熏陶,以及徽州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西递,除了看看胡文光刺史坊、桃李园、大夫第等景致以外,这里的民俗也很让人感到亲切,它把你的记忆一下从现代带回千年以前,我在这里有幸见到了“抛绣球,选佳婿”的过程。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很早以前西递儿女的婚姻是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包办的,男女到了婚嫁年龄,便由媒婆从中做媒,通过排八字、换庚帖,选定“鸳鸯礼书”。准备完婚时,男方备送礼包,托媒人去女家“求亲”,女方选下吉日,写成书面红纸回帖,送给男方,名为“送日子”。
在传统风俗浓郁的西递镇,一般是农历四月求亲、送日子,腊月或正月举行婚礼。男方送给女方的二节礼,数量要多于一节礼,俗称送给女家“酒水钱”。女方嫁妆多少视经济状况而定,贫穷人家只有“一个马桶三个盆,两支蜡台一盏灯”,俗称“三只灯”。嫁妆中最讲究的是两样东西。一是马桶,内放红枣、花生、桔子等物,寓意“早生贵子”;一是同鞋,把新娘的新鞋套在新郎鞋中,意为“同偕(鞋)到老”。出嫁头天,要“待囡”,约人陪女儿吃顿离别酒,男方要在新房里办桌酒席,叫“吃暖房酒”。结婚之前,男方要请族中长辈两位老人(“好命老倌”和“好命老孺”)陪伴新郎、新娘。结婚那天,新娘花轿抬出“敬爱堂”正厅落下,青年礼生交替向前直送新娘进屋,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拜天地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好命老倌要唱祝词:“一对金杯金线连,三生世上结良缘,男边酒真香,女边酒真甜,吃下交杯酒,到老都不嫌。”婚礼三天,由好命老孺陪同新婚夫妇上堂“分大小”,同时新郎新娘要“双回门”,要对岳父家诸长辈行大礼。新娘回门,当天须返回婆家。未满月,新娘不能在娘家住宿。回门转来后,晚饭前,好命老孺带新娘下厨房,口言吉利好话:“一切肉,二切鹅,做好媳妇再做婆”,“一畚金,二畚银,三畚给囝焙行裙”。这些别致的细节考究了西递的岁月,让它在时光的隧道中溢满馨香。
晨曦水露沐月沼
在黄山市的西南麓古黟桃花源里,有一座奇特的牛形水系古村落和一座桃花源似的古镇,还有许多与岁月有关的故事,比如赛金花的传奇,其中,宏村是最被人称道的。相传南宋绍兴年间,宏村人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傍泉眼挖掘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同时经过村内多朝商儒贤达的精心修建,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完好保存明清民居有140余幢,其中承志堂的“三雕”很是有徽派工艺的特点,整个村子则颇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的意味。这里蕴藏着南湖春晓、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美景,而月沼风荷,则成为宏村最婉约的画幅。
家住桃源好,村居别有天。秋山千树月,春水一湖烟。“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宏村人汪士通写下的《南湖烟景》,我有幸看到了烟笼南湖的景致,但我更喜欢清晨的月沼,印象中,月沼好似一位娇小清丽的江南女子,在那粉墙黛瓦中静静伫立,只属于永远的静谧和婉约。
古木环山水绕村,清流婉转圳临门。粉墙黛瓦存真朴,倒映人家月半轮。”相传建立宏村的许姓人家曾遭火患,故迁移至此地,所以在建筑中特别注重水系设计,并从山上引来清水,首先注入村中半月形水塘,再分别流向各家各户,最后汇入南湖,月沼由此而成。为了看到晨曦中的月沼,我起了个大早。莫道我早行,更有早行人,没想到已有人家升起袅袅炊烟,村头的人已经开始劳作。
到了月沼,太阳还没升起,只是有一枚月亮似的玉盘藏在薄薄的云层里,倒映在半月形的月沼。月沼周围环绕的粉墙黛瓦的剪影,婆娑在水中,和清晨微微的风一起,在水面起舞。虽然是一个人,但我并不寂寞,晨起的村民已经来到这里,洗菜、捣衣,洗皱了一池的水波。此刻,我想变成戴望舒笔下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的雨巷;或者是古代浣纱的女子,和同伴一起,将青葱岁月的欢声笑语撒满月沼。
此刻的月沼,四周的石板布满水露,如同刚刚出浴的美人,微微透着湿气。整个水池开始透出烟波,幽静而墨绿的水面、洗衣的人们、岸上的粉墙黛瓦以及远处连绵的山,都弥漫在这烟波浩渺中,这是怎样一幅无与伦比的水墨画。我愿在这画中,如同醉酒的诗仙,“但愿长醉不愿醒”。
过了许久,太阳出来了。晨曦披着金色的面纱,缓缓走向大地。月沼也似换上了一件金缕衣,一池的水波光粼粼。水中的雾气渐渐散去,水墨画变成了一幅晨曦照。我将手伸进水中,清凉但仍有一丝暖意,双手在这清澈见底的池中轻轻揉搓。从都市来的我,在这样一个清晨,将一切喧嚣和烦躁都洗净,随之而来的,是彻骨的清幽宁静与平和。
刚柔并济赛金花
赛金花故居在江口乡,房舍相当庞大,里面有大花园,建筑豪华。其家族原为世家,据说因洪杨之乱,其父生意失败,家道沦落,致使她堕入青楼。“巫山深处出王嫱,此地山鸡作凤凰。三岛英伦敌女主,惊鸿掠影照西洋。”这首诗即是讲述这位爱国女子的功绩,民间对她的传说盛多,林语堂曾说“北京城总算得救,免除了大规模杀戮抢劫,秩序逐渐在恢复中,这都有赖于名妓赛金花的福荫”。想不到在这小桥流水人家之地,还有这样的女中豪杰,我不由为之震撼。
小桥流水人家
“烟水吴都郭,阊门驾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
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有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仿佛是深入骨髓的宁静。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正是来自于清幽静谧的古镇小巷,来自音韵铮铮的青石板,来自高高的风火墙,来自简洁质朴的石库门,来自“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冉冉氤氲在古镇小巷里的清幽之气,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是从许多明清青花瓷器里盘旋而至的,是在那伴着村民们咿咿呀呀拍曲的笛音里回环往复的,是在那穷极楼阁廊台之变化的园林里修炼而成的。
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辽阔,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凝重深沉,也没有“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悠闲清雅,古镇有的是杏花春雨般的飘逸浪漫和轻柔婉转。
山在天边而翠,水在云中而回。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一份淡泊宁静,也只有这样的古镇更能体会。就像大气磅礴的天地间也有斤斤计较的胸襟,小巧玲珑的世界里,同样有着坦荡博大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比“力拔山兮气盖世”含蓄内在,比“风萧萧兮易水寒”自然深刻,这样的情怀,以一种不依附于任何别的什么的姿态和境界,独立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这样的情怀,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本质与原来。
水静静地流着,风柔柔地吹着,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从古镇离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