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的传说

    在武陟城南,沁河左岸大堤脚下,旧时有一池塘。每到六月盛夏,莲花盛开,香色诱人,人们称之为莲花池。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沁河在莲花池决口,滔滔洪水冲向新乡,冲入卫河。民工堵了十二年也没堵上决口,负责堵口的黄钦差夜得一梦:堵不住口是因老鳖精作怪,要想堵口成功,需用“堵挡二将军”。黄钦差正愁无处寻找“堵挡二将军”,正好遇到两个小孩儿在河边捉小鳖,一问名字,一个叫堵,一个叫挡,都是决口那年出生。黄钦差做通了孩子家里的工作,让两个孩子跳入水中,不一会儿,水中伸出两双大簸萁般的巴掌,老鳖精捉住了,堵口很快成功了,但两个孩子再也没有上来。后来人们在莲花池边树起来“堵挡二将军”的功德碑。

 

    莲花池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史书中,最早是在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从那年起的17年间,沁河于明隆庆四年,万历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五次在莲花池决口。其中以万历十五(1587年)年最为严重。据《河防一览》:沁河大水,莲花池决口,口门宽达1450米,金屹??、获嘉、新乡一片汪洋。

 

    莲花池所处位置作为沁河防洪重要险点的历史,却要早得多。正是因为沁河在武陟木栾店屡屡决口,才逐渐在老口门处形成了莲花池,有沁河水渗入故能常年保持水丰莲盛。

 

    因为莲花池是沁河屡堵屡决之处,所以历史上不断出现任其自流形成新河道的提议。明万历十五沁河决口后,提议引沁入卫的呼声很高。常居敬提出“卫小沁大,其势难容;卫清沁浊,其流必淤。”明朝政府最终放弃了这个疯狂的设想。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潘季驯奏称:“武陟县之莲花池,金屹??,其最冲射中要害处也”,组织人力在莲花池修筑埽堤工程,还加固了石堤。“堵挡二将军”传说的背景大概就是这次堵口筑坝吧。

 

    莲花池处的堤防加固好了,但到万历十八年,沁河在却莲花池对岸决口,河道不向东行,直接南行入黄河,改为现行流路。这就是明史中所记:“东有沁河,至南贾口入焉。又东北有莲花池。”沁河改道后,莲花池仍然是沁河防洪重要险点。

 

    没有人知道莲花池是什么时间消逝的。人们的记忆中莲花池就是一片乱坟岗。新中国建立后,这里长期是刑场。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后,这里成了一处三角地带,河务部门1995年通过机淤加高,使这片地方全部与大堤齐平。2007年7月,笔者与当地文化部门联合查找莲花池碑刻时,走访了不少人,有人坚持说当年淤背前看到过“堵挡二将军”的碑。但当年负责淤背工程的人都说没有别的碑,只移出了“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石碑和政济桥功德碑。

    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碑是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所立,碑文为乾隆元年2月25日谕旨。白钟山根据谕旨要求,将武陟木栾店(包括莲花池),改归黄河同知将近兼管,驻工加以防守,此乃沁河堤工官办之始。碑文内容为:乾隆元年二月十五日奉谕:朕闻河南武陟县木栾店沁河堤工关系居民庐舍,每年派民夫修筑,以防水患,按地派钱约计费银二千四百余两,颇为民间之累苦。若设长夫三十名。岁支工食银三百六十两,以省民间二千四百余金之帮贴。着该部传谕河南总河白钟山,照此办理。其设立长夫每岁在豫省存公银两发给,不得丝毫累民,永著为例。倘胥役徒棍等仍有借名科派者,交与该管官严查,从重治罪。

 

    碑阴:特调武陟县正堂加一级录口次口讳,开元,字希捞号质斋,乾隆丁已进士士民。

 

    政济桥功德碑是为沁河建桥而设,正面碑文内容为:沁桥之设,由来旧矣,往者桥在木栾店少南,势属顶冲,每遇伏涨,辄以塌告,今移大王庙前,水性既驯,又桥高昔三尺许,桩深入土七八尺不等,虽不敢谓一劳永逸,然地利人力,两者兼之,或可免于一岁一修,且以蓄河流而于凤水不无小补云。康熙四十六年岁在丁亥九月望后欹。武陟县知县刘廷用县丞王万杰同立石新志。

 

    其背面镌刻的清康熙年间“治河条例”颇具史料研究价值。这是清代河道总督张鹏翮于康熙三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的奏折。详尽地分析了河工诸情弊,提出了一系列河工措施,得到了康熙帝的赞同。碑文总结了长期以来劳动人民修治黄河堤防的经验,是一个时期内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对下游堤防的管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直到民国时期,沁河堤防中也只有莲花池一段,由黄沁厅沁河汛管理,其他沁河堤防由沁工所管理。至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沁河堤工全部改为官办。

 

    虽然明清直到民国对沁河莲花池段都很重视,但其出险原因并没有得到根治。1949年2月,冀鲁豫黄委会第五修防处开始在武陟大樊堵口。之后在沁河设置管理单位,将沁河纳入了黄河统一管理,进行了3次大复堤。近年还在老龙湾以下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莲花池段实施的杨庄改道工程也值得称道。

 

    沁河下游两岸堤防距离一般800~1200米,而莲花池以上原来长约750米的转弯河段,堤距仅330米。临背悬差5至7米,洪水时水位高于背河地面12米,形势险要。

 

    为了保障防洪安全,1981年开始实施杨庄改道工程,改道区老河道长约3.5公里,截弯后,堤线缩短近300米,堤距扩大为800米。1982年8月,就在杨庄改道主体工程建成的第12天,沁河下游发生了18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武陟小董站流量413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设防标准,杨庄改道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重大考验。

 

    透过莲花池美丽的传说,隐约可以看到洪水的肆虐和堵口中人殉的影子。人民治黄时期,莲花池千百年的隐患才得到根治,创造出了新的神话。根据调查分析,当年如果不实施杨庄改道工程,沁河南岸堤防将发生漫溢决口,17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5亿元以上,是工程投资的5倍。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10-07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