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 浙南山水的旖旎清音


 

  江南好山水,浙东南更是揽胜觅幽之地。雁荡的奇,天台的秀,西天目的幽、括苍山的峻,古往今来,曾吸引过多少文人雅士留连往返。几年来,木屐鸿趾,揽胜觅幽,也经历了些山川情怀,看了些山明水秀。但是,留在记忆背景上的那道最深的刻痕却是那一条玉带翠练般的江水……那就是自古以来就蜿蜒在浙东南括苍山脉与北雁荡山之间,孕化出耕读传家、敦厚纯朴乡风的楠溪江。

  楠溪江的美是多重的,即有山水之秀美,更有人文之淳朴。其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与山水亲密无间的乡土建筑。

  地上文章秀

  和江南各地相比,楠溪江建筑并不以工艺精致复杂和装饰细巧华丽见长,所用材料无非是原木、蛮石,少量砖和白灰。原木、蛮石都保持着它们天然的本性、本色、本形。弯的就是弯的,糙的就是糙的;悬山墙头挑檐很宽,腰檐穿插,悬鱼纤长。在粗犷的蛮石衬托之下,细细的、弯曲的原木搭成的空灵的梁架和出檐很深的薄薄的屋顶,显得那样的轻盈生动。仿佛信手取来,不施斧凿,便造成了房子,让人感觉这些房子好像就是从这片山水中生长出来的,它们与山川草木共呼吸,与四季轮换相和谐,本身就融化在山水石林之间。它们的建筑空间开阖大气,绝不扭捏巧饰。如坦下村沿寨墙展开的空间形态、苍坡村从寨门到望兄亭之间数十米之间的空间布局,其寨墙、寨门、亭阁、庙宇、牌楼、民居……从远到近高低疏密、错落有致地展开,随地势之高下架桥铺路,路面则缀以溪滩上随处可见的鹅卵石,或成阴阳八卦图,或金钱财宝图案。材质的朴实融进了山水的温润,让人不忍举步。路边及寨墙旁则植以参天古木……空间动态活泼,天人和谐统一,形成了一幅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开的图画。

  山川赋予楠溪江人以独特的审美气质,楠溪江的乡民们把人的生命节律融入于这片山川之中,耕则为本,读则传家。人的生命与天地间生灵相亲和,融于同一个韵律与节奏氛围中,就像人们世代居住的村落,周回婉转,却舒缓大气;就像乡民们一样朴实,却坦诚可亲。于是,便有了回到家园的感觉。这是优美的山水独赐乡民们的淳朴冲和的地域性格,而这种性格又经过千百年文化的陶冶,便形成了一种文质彬彬的乡绅气质。走过历史烟尘仍保存至今的岩头村、苍坡村与芙蓉村便是其中的翘楚者。

  芙蓉村里,一条宽宽的主街,从东门笔直向西,正对芙蓉峰。它有个优雅的名字叫如意街。街的中段就是倒映着芙蓉峰的芙蓉池,池中央有座芙蓉亭,翘角飞檐,恰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它背后天际舒展着芙蓉峰,峰和亭的影子在芙蓉池里重叠。芙蓉亭里坐着些默契无语的老者,轻声细语说些农事年景,怕的是惊扰了隔墙飞来的读书声。墙那边便是芙蓉书院。那里教化过精通翰墨的进士举人,也教化过为民族舍生忘死的志士仁人。全村各个角落又有启蒙的初级学塾,学塾里栽花种竹,房舍精洁,为得是给学子们提供一个陶养性情的好去处。村子西北角上康熙年间造的司马第的学塾,漏空花墙后假山小池,俨然一座园林。

  如意街南北,小巷纵横,铺着卵石,被岁月磨得圆润柔和。巷子里有井,姑娘们担水走过,屐声轻叩,如空山楚呗。小巷曲折,处处竹树掩映。短篱女墙遮不住宽敞的院落,向路人亮出主人家的家居生活:是晒谷、晾衣、还是磨粉打年糕。还有黄口小儿的稚嫩语声呼唤着姆妈。邻人则隔着矮矮女墙头上的菊花,问主人,今年新酒熟未?

  小小的住宅自然灵活,无规无矩。几片粉壁,勾勒出原木,如一版画小品。屋顶轻盈舒展,似随时会振翅飞去。而西门外,碧绿的农田一直铺到青山脚下,农夫们从这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围寨墙,全用大块蛮石砌筑。东门则两层楼阁,画栋雕梁。行在其间,你不禁会感概楠溪江的山水竟会陶冶出乡民们如此朴实又如此精致、如此豪放又如此敏锐的审美情趣与性格,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都说乡土建筑是一本乡土生活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书,乡民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村落与房子就记录下什么。在楠溪江边,感受着山川秀美,民风冲和,享受着浓浓的家园之感受,见到乡民们淳朴的笑容与他们被阳光烤成紫铜色的胸膛,你就会感到这片山水的宽阔与坦诚,它的悠远与深邃。于是你就能理解,只有他们,只有这些经了秀美山川的滋润与传统耕读文化的滋养的楠溪江人才会建造出那么安静宁谧的村落,形成那么祥和温馨的乡土亲情。

 

  山水有清音

  悠悠楠溪江,没有大江大河的恢宏,也没有富春山水的悠长妩媚,即使与浙西山水相比,也少了那份急湍飞泄的激情。然而,却以她那独特的静谧单纯、淡雅悠远,形成了难得的野趣天成如水墨的天然山水长卷,正如庄子所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楠溪江风景以溪流景观为主体,融山水田园风光、农耕文明遗迹为一体。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美在纯净柔和、内敛大气.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 。日间,溪流两岸清荣峻茂,随江倒影;水清见底,游鱼碎石,历历在目。夜间,江上渔火点点,梆子声声,那是渔人晚归……

  这里是中国早期山水文学摇篮之一。自康乐公之下,曾有多少文人隐士于此驻足,以他们的诗文风流涵养着这里的天然清新。刘宋永初三年,谢灵运来任永嘉太守,公事之暇,“登永嘉绿嶂山”、“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过白岸亭”,“夜宿石门”,题咏间,行程历历,千年之下,山林深谷间似还听得见那寂寂的跫音;也许不同的只是更显清寂落寞了些……

  楠溪是康乐公的魂归之地,广州之殁后,其后裔举其灵而迁居楠溪江蓬溪村。自此,一个东晋豪门巨族融入这片山水,躬耕田亩,生息繁衍。经谢康乐吟咏,楠溪山水名动天下,多有名士来此俯仰留连,为楠溪山水留下了众多佳文逸话。曾写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千古佳句的萧梁丘迟继谢灵运之后来任太守,。萧梁时又有名士陶宏景在小楠溪大箬岩隐居,留下陶公洞。有人说他那有名的《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就是楠溪江两岸的风光。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也曾到过楠溪江,并在这里为乡民们凿渠引水。清初学者朱彝尊抗清失败后也曾避难在楠溪江支游珍溪上游的廊下村,因此而留下了《永嘉杂咏》。

  诗文因山水而增色,山水因人文而得涵养。烟霞山林间,自然与人和谐一体,淡然忘机。正如古人所说的――山水有清音,欲辩已忘言。

  只是,在现代社会的疾驶车轮前,它会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9-23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