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并茂的花鼓灯花鼓灯,以淮河岸畔的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凤阳为最盛。千百年来,这里的每个村庄集镇,几乎都有农民自己的花鼓灯班子,一般在逢年过节、庙会和农闲时候演出。它没有专业演员和专业组织,而且演出中从不找人要钱。正如一首灯歌中所说:
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全靠月当头,
不要银钱买灯草,又省铜板打灯油,
玩灯为了交朋友。
花鼓灯的演出,多在村头树下或打麦场上。月光下,老柳树上挂起斗大红灯,或是干脆四围架起高粱秸火堆来照明。然后打起锣鼓,开始玩灯。观众围坐在四周,或是站在板凳上,蹲在树杈上,扒在草垛上,场面十分有趣。从太阳落山直玩到太阳出山,即所谓“两头红”。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身穿短上衣、花围腰、灯笼裤,头扎白毛巾。舞起来活泼麻利,热情风趣,给人以生龙活虎的感觉。女角统称“兰花”,花鼓灯的歌和舞的精华都靠兰花来体现,看灯班子的水平也往往以兰花的水平而定。兰花的打扮俏丽动人:她们头顶红绸绣球,飘下的两条彩带直垂胸前。上身穿紧身彩衣,腰系石榴长裙。演出时左手拿轻软彩巾,右后持花扇,舞起来恰似丹凤朝阳,艳丽无比。他们舞起来分“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就是群舞,由领舞的鼓架子高举青竹彩绸的花伞,率领全体鼓架和兰花翩翩起舞,并不断翻伞为号,领着大家变换队形,舞出“五朵梅”、“龙吐水”、“九连杯”、“满天星”等优美图形。而那“小花场”,则是双人舞或三人舞,风趣优美的“抢板凳’、“抢扇子”、“抢汗巾”是多少年来脍炙人口的“小花场”代表舞蹈。花鼓灯的灯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在淮河地区居住者,几乎都知道流传最广的几首灯歌。
表现灯友亲密友爱的有:
小小花伞花又花,天下灯友是一家。
一家人不说两样话,一棵树不开两样花!
表现青年男女纯真质朴爱情的有:
送郎送到五里岗,我送小郎一把炮仗,
走一里放一个,你走二里放一双,
看不见亲人我听炮响。
表现游子身居异地思乡心切的有:
小小鲤鱼红红的腮,上江游到下江来,
闯过九十九道青丝网,绕过九十九道钓鱼台,
不为思乡俺不来!
和许多兄弟民间艺术一样,在淮河上下,依地区不同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他饰演的兰化,舞姿优美动人,感情含蓄真挚。他是1953年花鼓灯艺人进京演出的主角,现任蚌埠市文工团艺术顾问,原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他曾应邀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亚洲民间舞研究会,向世界各国舞蹈家表演和介绍花鼓灯。陈敬之,艺名“一条线”,驰名于凤台一带。他的表演豪放动人,别具一格,曾应邀去北京舞蹈学院讲授花鼓灯,受到首都文艺界欢迎。此外,还有七岁下场打鼓,名闻淮河上下的鼓师常春利,艺名“小白鞋”;舞来俏丽风雅的怀远县郑九如;绰号“小红鞋”的淮南杨在先;著名的鼓架子钅 且洪云、石敬礼。他们或在艺术团体授艺,或在艺术学校教学,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解放后,花鼓灯被确认为汉族舞蹈中的代表性民间歌舞。地处花鼓灯中心的蚌埠市,除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来学灯采风外,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花鼓灯新节目,多次在全国会演、华东会演中获奖。他们大胆地发展了花鼓灯歌舞剧,《摸花桥》已被西安电影厂拍成舞台片,《玩灯人的婚礼》被选去北京参加献礼演出,荣获国家颁发的创作和表演奖。
历史悠久的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广泛流传在凤阳地区的民间艺术。别说是淮河两岸的老乡,就是北国岭南的同胞,也都会哼唱这首全国流传的花鼓歌: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历史上,凤阳地区饱受兵火之苦,再加上淮河累累泛滥,使凤阳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首诉说劳动人民苦难的花鼓歌,也随着讨饭的凤阳人走向全国。凤阳花鼓,一般是一男一女演唱。女角左手持一又扁又圆的细竹鼓条,演唱时,女演员长长的鼓条跳动在花鼓上,音韵和谐,配合上男演员敲响的小锣,二人边舞边唱。这种演唱艺术可以在门前小巷演出,也可以登上清致的舞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随着凤阳地区生产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凤阳花鼓灯节目不断涌出。女高音歌唱家潘玲馨演唱的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在全国影响较大,已由唱片社录制成盒带,向国内外发行,使旅居海外的侨胞也能时时饱聆乡音。
唱出新声的卫调花鼓说起卫调花鼓,年轻者便知者甚少了。这是因为它产生在淮河古镇――长淮卫,是一种民间戏曲,因最初在长淮卫流传,故名卫调花鼓。在明清年间,长淮卫是一个桅舶如林,酒肆遍街的繁华镇街,当时的卫调花鼓剧团很活跃,它们有许多本传统戏,有许多传奇式的代表性艺人。如名艺人陈广仁,在告状的公堂上一段卫调花鼓演唱不仅述清了冤屈,还受到县老爷的宽待,至今留有“陈广仁跪大堂”的佳话。后来,随着淮水泛滥,长淮卫多次被沦为泽国,艺人们被迫流落北乡,逐步形成了现在名噪皖北的淮北花鼓戏。但是,卫调花鼓仍在长淮卫农民中流传,每逢年节,农民们自由组合,演唱卫调花鼓,甚至形成半专门剧团。解放后,长淮卫民间卫调花鼓艺人李亚茹去北京参加全国会演,一曲卫调花鼓博得满场掌声。绚丽多彩的“淮河三花”,千百年来,在人民之中创造和成长。而今,阳光灿烂,大地春回,这株株淮畔幽兰正在伸枝展叶,吐蕊喷香……
怀远著名花鼓灯艺人事略怀远著名花鼓灯艺人事略
葛士静怀远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因现存各种文字资料均无记载,目前只能以口碑推断。据老艺人们记忆,清朝光绪年间,怀远农村的花鼓灯活动就已非常兴盛,并且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花鼓灯老艺人。如傅金云、石万美、马金先、葛树堂、袁小鸭、郑广发、廖士标、符培相、侯中成、陈广美等。这个时期的花鼓灯艺术已经比较完整,傅金云的鼓架子,石万美的兰花,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曾被饮誉为花鼓灯的“金鼓银锣”。同时,在这个时期怀远还以淮河、涡河、芡河的沿河地区为轴心,形成了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几处“灯窝子”。分布情况,大致如下:一、西南部地区(淮河以西,芡河以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核心地区之一。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流派。1?背7亍⒘?沟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郑九如(小白鞋)、常春利(老蛤蟆)、廖士标(撂不掉)、叶春界(老云头)、常合龙等人。这里的花鼓灯数十年来,声名远播,名角荟萃,风格独特。2?蓖蚋!⑴禾烈淮?: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杨在先(小红鞋)、陈永兰(一汪水)、葛树堂(伞把子)、葛勤美(来营)、陈永金等人。这里的花鼓灯也是怀远流派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支派。它表演风格质朴粗犷,乡土气息较浓。3?碧萍?、朱疃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杨金川、符培相(小猪贩子)、孙为章(郎对当)、魏洪亮(盖三江)等人。因这个地区与凤台毗邻,艺人们吸收了不少凤台花鼓灯特色。扇花和舞步有明显的凤台特征。这里的唱腔很有特点,除当地的“山巴调”、“计集调”外,还吸收了凤台孔令群的“小玉林调”。二、东南部地区(淮河以东)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它包括马城、秦集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冯国佩(小金莲)、李梦堂、蔡尚恒、大侉子(姓名不详)、小鬼精(姓名不详)等人。这一地区部分区域解放后被划归蚌埠郊区,冯国佩也被聘进市里,成为专业舞蹈家。三、西部地区(涡河以南,芡河以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主要表现者之一。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流派。1?焙恿铩⑺?沟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傅金云、石万美、马金先、居占文、石金礼(石猴子)、赵怀珠、石春祥、朱克友(笑咪咪)等人。这里的花鼓灯怀远流派的特征比较明显,历史也较久远。2?绷?亢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王振阳、韩佩莲(翁倒山)等人。3?辈菟乱淮?: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侯中成(狗套子)、侯中好、孙为强、侯金坤等人。四、北部地区(涡河以北)这里是怀远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集中于古城、新集一带。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钅 且红云(钅 且小水)、赵东国(赵小麻子)等人。这个地区的鼓架子技艺优于兰花,跟斗武技较为突出。下面对怀远的几位著名花鼓灯艺人的事略,简要作一介绍:冯国佩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艺名“小金莲”,男,1914年生于怀远县马城乡冯嘴子的一个花鼓灯世家,自幼从事花鼓灯表演,16岁便远近闻名。他扮演的兰花,俊俏妩媚,动作优美动情,舒展大方,善于把生活和劳动中的动作融合提炼,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石金礼著名花鼓灯鼓架子,艺名“石猴子”,男,怀远县河溜村石圩子人。1919年,石金礼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由于环境的熏陶,10岁时便常跟小伙伴们一起, 在河滩上练习翻跟头,拉架势。14岁开始上场玩灯,跟斗翻得又轻巧,又利落。表演小花场时,同兰花逗趣,调皮活泼,惹人喜爱,因此赢得了“石猴子”的艺名。石金礼擅演小鼓架子,在舞蹈艺术上,风格迥异,别出心裁。他的舞蹈运作从武术猴拳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颇具刚劲有力、灵巧传神的特点。因而,他的舞姿充分表现了淮河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石金礼善于在表演中不断创新动作,美化动作,丰富表演,使得他的舞蹈富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郑九如著名花鼓灯兰花,艺名“小白鞋”,男,怀远县荆芡乡郑家岗人。1920年,郑九如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郑广发忙时务农,闲时玩灯,是有名的大鼓架子,与灯友袁小鸭齐名。有句灯歌唱道:“大鼓架子郑广发,玩灯赛过袁小鸭”。郑九如14岁就开始跟父亲玩灯,因其聪明好学,能唱会跳,不久,即成为享有盛名的兰花了。郑九如包头上场时,身材苗条,扮相俊秀,服饰素雅,又总爱穿着一双白鞋,久而久之,便赢得了“小白鞋”的艺名。郑九如在舞蹈艺术上,善于表演刚强高傲性格的农村姑娘形象。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此,他的舞蹈洒脱大方,飘逸流畅,姿态优美,是怀远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在先著名花鼓灯兰花,艺名“小红鞋”,男,怀远县藕唐砖坝人。杨在先自幼务农,年轻时学过锻磨手艺,开初上场玩灯,人们都爱喊他杨石匠。他为了表现乡野村姑自然质朴的形象,特地做了一双绣花红鞋,每次登场头扎红球,脚穿红鞋,服饰艳丽,于是,“小红鞋”的艺名便很快叫响了。杨在先在舞蹈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十分注意从当地流行的各种民间舞蹈中吸收营养,加以提炼,以丰富舞姿。他的舞蹈粗犷泼辣,热情奔放,情感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杨在先不但以舞见长,在唱腔上也具有一定特色。他善于将流行在淮北一带地方小戏中的曲调,自然地揉进花鼓灯歌之中,使之有所创新和发展。如他表演的《王婆骂鸡》,就是采用了淮北花鼓戏的基调。常春利著名花鼓灯鼓手,艺名“老蛤蟆”,男,怀远县常家坟人。1912年出生在农民家庭,他的家乡花鼓灯盛行,每当农闲季节,他白天放牛割草,晚间钻进灯场,一看就是通宵。由于环境的熏陶,使他对花鼓灯锣鼓产生了兴趣。他常常挤在人群里,一边模仿打鼓人的姿态,一边口念花鼓经,用手在自己的肚皮上不停地拍打。时间长了,肚子上竟然磨出了一块块硬皮。15岁上场打鼓时,人们送他个外号“老蛤蟆”。常春利唯一心爱之物,就是花鼓和鼓槌,他最爱唱的花鼓灯歌是:
小小鼓条七寸长,出在南园柘针行,
师傅传到我的手,一打一个冬冬锵,
再打刘秀下南阳。
常春利的花鼓不但能为灯场伴奏,而且还能单独演奏,他的花鼓富有一种神韵。他领奏的锣鼓,气氛热烈,节奏鲜明,感染力强,具有灵活多变,风趣健美的特点。他所掌握的锣鼓曲牌丰富,如“老鸹洗澡”、“老牛吸水”、“蛤蟆跳井”、“闹荆州”等。他演奏的锣鼓深得沿淮群众的喜爱。赵怀珠著名花鼓灯伞把子,男,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人。1917年,赵怀珠出生在一个船民家里。小时候,他经常同石金礼、石春祥等一批孩子,在芡河边上割牛草。高兴了,他们便折根柳枝当灯伞,脱下褂子扎头当兰花,在河滩上跳起花鼓灯大花场,有时练习翻跟斗,摔得浑身都是泥。有一回,他们凑钱买了灯油,在麦场上玩灯,正巧老艺人马金先在场上看灯,发现赵怀珠是棵好苗子,从此,便将他收为徒弟,手把手地教他架势,玩灯伞。赵怀珠经过长期磨练,苦心研习,终于成为全县闻名的伞把子。孙为章著名花鼓灯歌手,艺名“朗对当”,男,怀远县朱疃乡人。1913年,孙为章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少年时代,他每次去常坟走姥娘家,只要一听锣鼓响,总是看灯入了迷。他天生一副好嗓门,头脑又机灵,灯歌一学就会,开始只把学来的灯歌唱给别人听,后来索性自己编灯歌,望风采柳,见啥唱啥。因歌词通俗,富有生活情趣,又干脆,又俏皮,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15岁他第一次上场挎鼓玩灯,灯头想试试他的口才,故意安排一个“铁嘴”兰花同他对唱,兰花出口道:
未曾开口笑嚷嚷,挎鼓的表表你家乡,
姓啥名谁对我讲,百家姓上第几行?
什么村,什么庄,什么艺名传四方?
孙为章听罢,心里有点发怵,这是兰花有意出难题。他从小虽没进过学堂,但常听到孩子读《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于是,他不慌不忙地接唱道:
我家住怀远西南乡,名字就叫孙为章,
虽没见面也听讲,人送外号“郎对当”,
钱字下边李字上,百家姓上第一行,
赶过新集赶茆塘,两条大路正当央。
从此以后,孙为章的艺名“郎对当”便在灯场上流传开了。孙为章编的灯歌,善于运用怀远地方方言特色,唱词接近口语化,用韵非常严谨,唱起来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表演风格既诙谐幽默,又不低俗。因此,雅俗共赏,老少喜爱。常谦德著名花鼓灯歌手,艺名“常瘪子”,男,怀远县常家坟人。1937年出生,小学毕业后,曾在蚌埠读过中学,后因病辍学。他对孙为章的灯歌演唱十分钦佩,拜孙为师,孙为章把师承的第一首灯歌传给他的弟子做为见面礼:
玩灯玩满十八岗,玩到江西和湖广,
要不是黄河隔道水,手捧莲花送皇娘,
赏朵金花插头上,也不枉玩灯在世上。
从此以后,常谦德以一颗虔诚的心,对花鼓灯艺术进行执著地追求。为学艺他四处寻师访友,登门求教,从色彩斑斓的农村生活中采撷了大量生动的素材,编唱一段又一段脍炙人口的灯歌,在演出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戏
陈广歧卫调花鼓戏,起源于蚌埠以东20里的长淮卫,群众简称之为“卫调”。早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它曾广泛地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凤台、淮南、淮北一带,是沿淮地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卫调花鼓戏和花鼓灯的关系要研究卫调花鼓戏的源流和发展,首先就要搞清它和它的姊妹艺术――花鼓灯的渊源关系。据有关资料记载:花鼓灯产生至迟也在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500年的历史了,它是沿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以凤台一带花鼓灯为例,演出的形式分“上场”和“下场”。“上场”的演出形式主要是“大花场”、“小花场”、“满天星”、“上下盘”等(相当于大型的集体舞蹈)。“下场”主要是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秧歌号子等。经过无数花鼓灯艺人(又称“玩友”)的集体创造和演唱,特别是与锣鼓的紧密配合,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花鼓歌。卫调就是长淮卫一带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所吸收演唱。卫调一经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由于上下场的演出,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时,才在后面又加上了小戏,群众称之为“后场小戏”。卫调就是在后场小戏里面,经过长时期的演出实践,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而成为乡土气息极其浓厚的戏曲――卫调花鼓戏。据长淮卫年过花甲的老艺人李格仁同志说:他从小就唱卫调花鼓戏,他听老一辈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卫调就在花鼓灯里面演唱了。那就是说,卫调的产生至今最少已有150年的历史了。卫调花鼓戏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的关系卫调花鼓戏初期,演出剧目大多是像《王小楼卖线》、《四老爷打面缸》、《王婆骂鸡》、《王大娘补缸》等生活小戏。1910年左右,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先后流传到凤阳、蚌埠、怀远一带,不少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的大型剧目被移植到卫调花鼓戏里演出,如《秦雪梅吊孝》、《樊梨花点兵》、《杨八姐下幽州》、《王三姐》等。剧目上的变化也推动了唱腔的发展,演出形式也有所改进。至今淮北花鼓戏里的“卫调”(做为一种唱腔)还是主要的唱腔之一。卫调花鼓戏的唱腔,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吐字行腔方面,都受到泗州戏和淮北花鼓戏的影响。如八句“娃子”、十二句“军子”就是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里借鉴过来,经过长期的演唱而成为自己的主要唱腔的。从下面可以看出它是沿着
花鼓灯上场
下场―→秧歌号子―→泗州戏
卫调
淮北花鼓戏―→花鼓戏
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花鼓灯派生出花鼓戏、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又推动了卫调花鼓戏的发展,使卫调花鼓戏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出花鼓灯的行列,成为一支能够独立演出的地方戏曲。卫调花鼓戏的演出形式由于卫调花鼓戏脱胎于花鼓灯,因而在演出形式和服装上,不少地方仍沿袭着花鼓灯的规范,如舞蹈身段就是与花鼓灯一样,表演简单,以唱为主双手舞红绸,前三步后四步。由于演唱者都是农民,具有淮北人民的热情奔放的性格,所以,花鼓戏健康朴实,乡土味极浓。它的服装、化装也很单调,只有男女之别,没有行当之分。头戴礼帽,身穿大褂。带上胡子就是老生,不带胡子的为小生。女角上穿便褂,下围裙子,头扎彩球,在彩球上又有两条彩带垂在胸前,做为表演或舞蹈时用的一种道具。化装也很简单,擦擦官粉,抹抹胭脂即可登场。他们没有职业演员,演员就是本地农民。农闲或节日期间集中进行演出,农忙就散伙,各自回家务农,完全是自我娱乐的性质。在平地、广场上,临时用几挂大车拼凑成戏台,即可演出。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和唱腔花鼓戏的唱腔,是在简单的秧歌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演出的需要,才又吸收了当地妇女的“哼腔”、“哭腔”,又加上与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的相互交流,唱腔才有所丰富和发展。主要的唱腔有“娃子”、“军已”、“五字紧”、“流水”、“慢赶牛”等。花鼓戏的女腔婉转动听,朴实无华,腔调起伏性较大。虽是同一种曲调,由于演出剧情的需要,天才的演员可唱出各种复杂的感情,有较强的叙述性。为加强欢快的情绪或突出悲哀的感情,还有群众帮腔的演唱形式。在唱腔中时有假声出现在某一音或某一乐句的结尾处,更显出它浓厚的乡土气息。男腔粗犷刚直,近似白口朗诵。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只有锣鼓,不用丝弦。花鼓灯里的锣鼓点子,常用来为花鼓戏伴奏。在起腔前打一段锣鼓做引子,结束句前打一锣鼓做过门,唱腔结束了也用锣鼓做结束。锣鼓有时也根据唱腔的节奏为演唱者做伴奏,如卫调里的“吆合”(群众帮腔的演唱形式),就是用锣鼓做伴奏,以加强演唱的情绪或气氛。卫调花鼓戏的兴盛时期由于卫调花鼓戏的语言通俗,腔调动听,演出内容又都是农民所熟悉,所以,只要卫调花鼓戏在那里演出,几十里开外的人都赶来看“大戏”。老奶奶搀着小孙子,大姑娘拽着大嫂子,把“草台子”围个水泄不通(过去称演出组织叫草台班子)。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是卫调花鼓戏的鼎盛时期。那时唱卫调的陈广仁(系长淮卫人)已是凤阳、蚌埠、怀远一带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了。据老一辈人谈,要是泗州戏和卫调花鼓戏同在一个地方演出,群众就都被“卫调”吸引过来了,可见群众是何等的喜爱“卫调”了。但是统治阶级却将它看做洪水猛兽,加以歧视摧残,所谓“好男不当兵,好女不看灯”(过去演卫调,群众也称之为“玩灯”),照会禁演。在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唱“卫调”的玩友陈广仁,到凤阳去唱“卫调”,当局以有伤风化为由逮捕入狱,当县太爷升大堂审问他的时候,他就边唱边诉,据理力争。由于他唱的婉转动听,感动了躲在大堂后面听唱的县太爷娘子,后经她说情,才将陈广仁放了,因此在群众中就流传着“陈广仁跪大堂”的歌谣:
陈广仁跪大堂珠泪如梭
尊一声大老爷细听我说
我只说喜期事前来办货
不料想为玩灯惹下风波
你差别人我不恼
单恼于银和风波
难道是抱他家的孩子下油锅
既表现了群众对陈广仁艺术的爱戴和对他的遭遇而不平,同时也是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愤怒控诉。卫调花鼓戏没落的原因由于以下几种原因,使这一刚散发出芬香的花朵,趋于灭绝的境地:一、长淮卫在明、清时期,是交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一个重镇(这也是“卫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频繁的淮水泛滥,虫灾旱灾不断。特别是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以后,长淮卫沦入日本人之手,当时的日伪的统治阶级,对农村盘剥压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心娱乐唱戏。从那以后,锣鼓不响了,卫调不唱了,玩友们四方逃散,为了生活各奔他乡了。二、长时期来,没有自己的职业班子,也没有剧团组织,一直是农闲拼班,农忙散伙,纯粹是业余性质的。加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给卫调花鼓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三、唱“卫调”的都是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参加,因此在唱腔的发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唱腔虽朴实动听,却不华丽多彩,这也是卫调停滞不前的一个很大原因。卫调花鼓戏的现状和将来卫调花鼓戏像一颗珍珠,湮埋在地下几十年,祖国大地解放了,它也出土了,又放射出它原有的光彩。1959年,在抢救民族艺术遗产中,发现了“卫调”,并在1959年,以大型歌舞的形式,演出了《喜庆开门红》。长淮卫公社李希如、赵克信同志参加了安徽省职工会演,并被选拔参加全国职工会演,获得一致的好评。1975年,长淮卫公社又创作并演出了反映农村的生活小戏《借驴》,参加了蚌埠市的文艺调演。以后经修改加工重又参加了1978年蚌埠市文艺会演,得到了创作演出奖。1982年,长淮卫公社编演了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干责任制出现的新人新事《叮当夫妻》,参加安徽省农村文艺会演,并以朴实的表演、新颖的演出形式,获得了省农村会演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卫调”是农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从解放后演出的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来看,它的语言生动(几乎是日常生活的语言),表演朴实(日常生活的写照),亲切感人,具有浓郁芬香的气息,因此表现农村的生活题材将是它发展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