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经济 文化 生态

   20059月中标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Ⅳ标以来,来自河南黄河的施工队伍已在穿黄工程Ⅳ标孤柏嘴控导建设了整整三年,他们由最初中标的喜悦转化为雕凿精品工程的探索。据穿黄工程Ⅳ标工程项目部经理李老虎介绍,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在河南河务局党组的指导下,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工程、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位一体”层次上,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演绎出河南黄河河道工程建设的新型理念。

 

建一处精品

 

       孤柏嘴控导工程全长4000,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透水坝,是中线穿黄工程的安全屏障。工程施工采用“筑岛法”,先在大河主流中填筑土方施工平台,再利用填筑好的平台作为运输通道,在全长4000米的土方施工平台上,完成3600多根深达30多米的灌注桩施工,工程施工极为复杂。工程竣工后,将使紧靠山体行洪的黄河主流彻底北移,避免黄河主流对穿黄工程南岸建筑物所在山体的冲刷。

 

       20059月进场以来,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以“雕凿时代精品”为目标,始终遵循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大胆借鉴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合理化、低价位选定施工要素,通过阳光操作,控制主要施工成本;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点,研究制订最佳施工方案及工程重点部位“作业指导书”,从制度上保证一次成优。求创新,严管理,点滴控制成本;抢时间,抢进度,缩短施工周期,其低成本经营、精细化运作,致力打造精品工程被河南河务局领导誉为“IV标施工管理模式”。工程开工至今,完成的161个单元施工经验收全部合格,优良率为94.4%;完成的2524棵灌注桩,合格率100%,优良率98.62%,受到了业主、监理、监测单位的认可,并于今年83日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授予“文明工地”和“文明施工单位”称号。

 

创一流效益

 

       面对孤柏嘴控导工程大河主流施工技术难题,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向技术创新和科学施工要一流效益。在控导工程灌注桩坝临时施工平台构筑中,突破传统方法单纯对柳石料的依赖,创造性地采用充沙土工反滤布长管袋褥垫沉排、编织袋充沙代替传统柳石材料,铅丝土袋网笼代替铅丝石笼,进行施工区汊河截堵和导流坝、施工平台的构筑与防护,解决了困扰灌注桩施工的平台修筑与防护难题,目前,他们已填筑完成3000多米施工平台,保证了主体工程在大河主流中顺利进展。利用土工织物、铅丝网笼等新技术,避免了初步设计中修筑4000米临时施工平台所需的数万公斤柳料和万余立方米石料,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20077月,因控导工程设计变更,Ⅳ标项目部为避免停工、人员设备退场带来的损失,及时进行了900穿黄工程渠道施工,参与了南岸退水建筑物和竖井工程等建设。在原中标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近千万元的施工产值。在今年6月份,为解决黄河掏刷南岸滩地,经业主批准又先行恢复了控导工程送流段施工。

 

留一处文化

 

       全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往往会形成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在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建设者的眼里,孤柏嘴控导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应该是一处美丽风景和黄河文化遗存。孤柏嘴曾是黄河上的千年古渡口,一向是运送兵马粮草的战略要地,相传秦王李世民夜袭窦建德军营时,曾在孤柏嘴孤柏下避雨,“孤柏荫雨”成为“汜水十景”之一。为提升孤柏嘴控导工程浓厚的水文化底蕴,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在孤柏嘴控导工程灌注桩施工中,加筑了盖梁悬臂板,这一创意使4000长的控导工程成为大河主流中的一座人造桥梁景观,保证防洪工程的美化、亮化,体现休闲功能。在黄河主流中修建的控导与南岸山体之间还形成一座数百亩的自然水库,为孤柏嘴未来建造黄河水利风景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秉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理念,实现了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与黄河水文化的和谐发展。

 

保一方生态

 

       把孤柏嘴控导工程建成“生态工程”,这是中线穿黄Ⅳ标项目部在工程建设管理理念的又一变革。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纵贯黄河南北的“清水走廊”、“绿色长廊”。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Ⅳ标项目部在孤柏嘴控导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在施工时注重人工洒水和道路行道林栽植,在施工平台填筑上,采用土工织物新型材料,避免了柳石进占施工柳枝腐烂对河水的污染……一项项精心的举措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生态环保建设领域,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9-04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