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橹渔船,将成珠江逝去的风景

    广州有望首次在珠江水域设立禁渔区,其中珠江环海珠岛水域有望全面禁渔。如方案实施,"老广州"们熟悉的海珠岛江边的摇橹渔船将成为广州人的回忆。
    在广州市"两会"期间,身为广州市渔监局局长的市政协委员邹荣亚提交提案呼吁,广州市应设立环海珠岛珠江水域禁渔区,这样有利于维护、恢复珠江链。    邹荣亚说,根据他的调查,目前海珠区还有几个渔村,渔民约2000人,渔业产量、产值有限,在此设禁渔区,有利于推进该水域渔村渔民转产转业。同时,海珠区的200多艘渔船几乎都很陈旧落后,安全性能差,对珠江广州段的繁忙水上运输构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残破渔船在珠江摇来晃去有煞风景。因此,邹荣亚建议,应在珠江设禁渔区。
    据悉,"珠江禁渔"已引起了广州市领导的重视。在春节前,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在视察市农业局时,就曾要求农业局立即着手就禁渔可行性作调查研究和论证,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市政协有官员向记者介绍,据他了解,在市领导的重视下,"珠江禁渔的最终实施基本没有问题,现在关键是方案的制订"。
    市农业局有关人士表示,市农业局目前正从法律依据等各种角度研究论证禁渔的可行性,之后才会制订禁渔方案。

   听闻禁渔老渔民黯然神伤
     环海珠岛珠江水域如实施禁渔,对海珠区渔民的生活会有多大影响?昨天,记者特意探访了海珠区仅存的唯一一个能称作完整意义"渔村"的村落――琶洲街渔民新村。

   村民全部收入来自打鱼 
     琶洲街渔民新村位于珠区江边,和黄埔相邻,与小谷围岛相对。一条100多米长的狭窄的"渔村大街"贯穿全村,将村子的房屋分为两排,全村300多户人家1200多名村民就安居于此。
    渔村里虽然房屋一间紧挨着一间,但丝毫没有鸡犬相闻的热闹气息,最多见的就是游荡的老人和嬉闹的小孩。
    村长彭成就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向记者道出原委:"你来得不是时候,现在全村200多艘渔船基本都出海打鱼了,大年还没过完就出去了,起码几个月才回来一次。"
    彭村长说,全村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有一艘渔船,专事打鱼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有500多渔民,村民没有土地种菜,也没有一分的最低社会保障金,只能"靠海吃海",收入全都来自打鱼。据介绍,渔民新村的渔民出海都要开船8个小时以上,到深圳蛇口那边的珠江入海口打鱼,只有约30条小船在珠江内河一带打鱼,大部分是不够力气出海打鱼的老人。因此,彭村长认为只是禁止环海珠岛珠江水域的打鱼作业,对全村渔民的生活影响不算太大,但在珠江内河打鱼的老人可就只能张嘴等子女养活了。

   二百"夫妻船"出海一走数月
     彭村长说,三四十岁的中年人90%还是以打鱼为生,目前已出海打鱼的近200艘渔船基本都是"夫妻船",两夫妻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就剩老的小的在家里。
    "20岁的后生仔都不愿打鱼了,都想出去打工,成天在船上好闷的,但是上了三四十岁的人,都没有文化,又没田没地,不打鱼吃什么?"39岁村民吴锦棠因为动了心脏手术,自从去年8月就没有出海打鱼了,一直在家休养。失去了打鱼经济收入的他,还得养活全家并供养两个小孩读书,这让他愁眉不展,恨不得马上身体恢复下海重操渔具。

   听说禁渔老渔民顿感失落
     彭伯的摇橹小渔船停泊在村口的江边,和其他20多艘泊在村口的渔船一样,显得老旧而锈迹斑斑。中午12点,57岁的彭伯来到船舷上,用水桶从江中舀水,细致地冲洗着船头。"晚上我又要去打鱼了,得给这‘老家伙’好好洗一下身子。"彭伯笑着说。在他身后的舱门上,贴着一张"出入平安"的挥春,已被江水冲打得几乎认不出字来。彭伯几岁的小孙子也跟着在船上跳来跳去,用手泼打着充满腥味的江水。
    "我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打鱼,到现在打了50年了。"彭伯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出海打鱼了,一个出去打工了,两个儿子每月给几百块钱给他用,也够吃饭了,但打了几十年的鱼,现在只要闲在家里就浑身不自在,所以现在每天晚上都还要出船珠江边打些鱼。
    当听到记者说环海珠岛珠江水域以后可能要禁止打鱼作业时,彭伯十分惊诧:"打了几十年了,为什么不让打?不让打了我们这些出不了海的老头吃什么?再说要我天天呆在家里也呆不住啊。"说完,彭伯又低头舀水冲洗船头,神情黯然。
    看着蹦蹦跳跳的小孙子,彭伯又说了一句:"我希望我的孙子好好长进,再也不要打鱼了,可打鱼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要是不让打了,真不知到时该怎么办。"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8-3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