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水文化

   “君也,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原始社会时期几乎占了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百分之九十历程。(地史学认为这是从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到全新世纪――大约经历了Q1-Q4断代的四百万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生存能力的提高无不与大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文明正是在水火不相容的统一性悖理中才发展起来的。(参阅拙作《火文化与原始社会的发展》)。

    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详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和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以及恒河与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氏族的炎帝和轩辕氏族的黄帝就分别出生和逝世于长江与黄河流域,并居住在姜水和姬水一带。近来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之支流河道两岸发掘出众多的原始村落遗址,象闻名遐迩的裴李岗――磁山文化和稍晚期的仰韶与龙山文化等群落。从这些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与水或水生物有关的陶纹图案(如陕西宝鸡北首岭的《水鸟啄鱼》、临潼姜寨的《双鱼单蛙》、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和陕县底沟的《鱼形》彩绘等)尤其是在河南临汝闫村出土的《鹳鱼与缚斧》图充分表现在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类祖先与水的密切关系。正如管子所说:“水仍万物之本原也,诗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者,地之血气,如丽脉之流通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明文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水地》、《度地》)。不言而喻,在远古时期曾产生的鱼龙原始图腾正是人与水的这种依恋纽带情结在原始社会的精神活动中的升华表征。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等等与水有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水性的认识已深深地溶化到人们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处世哲理中去了。

    但是水与火一样,既能给和人类生存带来无以比拟的利益,也能给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灾害。十八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在《论地理表面的变化》一书中就指出: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即地质学划定的第四纪冰期后曾发生过世界性的洪水和海浸自然灾害(参阅《摩西王书》、《吠陀》和《书经》等东西方最早古籍)。这已被近代考古学所证实。例如在尼普尔废墟中出土的楔型泥版文字中,对这场洪水灾害的记载,就把犹太人《旧约全书》、《创世纪》的记载提前了一千多年。同时在本世纪20-30年代,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古鸟尔城遗址就发掘出公元前4-3千年洪水的堆积物。据推算当时水深达八米之多。并且从洪水堆积层可分属为不同文化类型来看,可知洪灾曾多次发生且存留期也很长。在我国最早的文献史料中也有“燧人氏时,天下多水”《尸子》的记载。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也是因为洪荒蔓延,人烟断绝的条件下,才由兄妹匹配为夫妻以不绝于人后的。“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也,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上》和女娲、鲧、舜、禹治水史迹可以看出在东方和西方一样,曾长期多次出现过大规模洪水灾害。(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书中就列举了40多种关于这场灾难的传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这场涝灾之大,面积之大,来势之凶和历时之长的原因进行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因为在历经近万年的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所形成的大量冰层和终年积雪,在气候转暖的条件下,迅速溶化所造成的。(原始人类正是在依靠对火的利用之中才渡过漫长冰河时期的)。从我国历史上众多对水研究的著作中(如战国《禹贡》、汉魏《水经》和晋郦道元《水经注》等)以及存于政治、经济、哲学等文献史料中以水性借鉴比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水利与水害在人们意识思想中所划留的深深痕迹。无怪乎司马迁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叹呢?(《史记》.《河集书》)我们看到人类正是在与这场洪荒浩劫的搏斗中,才增强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抗衡的能力而步入文明时代。由此出现了“禹疏九河,通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准洒而注于江。”《孟子?滕文公上》的伟大壮举。这就是史称的“禹迹”《左传》与此同时在社会组织建构中也产生了在中央政权地位很高的司熔职任,以掌管:“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芷,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荀子王制?序室》《礼说?月令》。)这样在东西方出现“诺亚造方舟”和“精卫真海”的传说就不足为奇了,(据外电报道,近来在中东,人类考古已发现诺亚方舟的遣迹。)尽管在早期历史曾出现过诸如“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谣水”的女娲,“窍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鲧和“决口疏河,东注之海,以固流流水也”的舜等等众多治水英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类在自身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却往往忽视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再生循环关系,以致造成了多少良田绿洲变化为沙漠,水源日益匮乏,从而导致迅速曼延的旱魔肆虐横行,吞食毁灭着人类艰辛创造出的文明并最终危机到人类的生存,这一切严酷现实都使自食其果的人们意识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道是:“积水成潭,蛟龙成焉”《苟子?劝学》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第一部“水法”的产生和贯彻执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腾飞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8-31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