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在豫西山区还形象地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豫剧据说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它兼容吸收吹腔、昆曲、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实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豫剧现在已经是国内团体最多、欣赏人数最广泛的剧种。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拖腔带势,也不比越剧缠绵悱恻,唱者快意,听者舒心,正合了河南人的性格。河南人要是表示气愤或是不好接受时,就会拖着长音:“咦……”;惊奇的时候“哎……”的来一句,到了豫剧里依然是原汁原来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水养育了中原人民,中原百姓创造了豫剧,豫剧又反过来滋润中原父老的心田。
在豫剧的发源地河南,豫剧这种土生土长的河南戏在中州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河南人可以说听着豫剧长大的。河南人最着迷的戏就是豫剧。历史上由于黄河经常泛滥,靠豫剧支撑精神生活的河南人走遍四方,使豫剧的种子开花结果。河南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锣鼓一响梆子一敲,就有字正腔圆的、或者破锣嗓子的出来“哎海呀”一番,不拿捏、不怯场。即使没有更多的响器,只要有一把简单的胡儿就有人跟唱,普及程度令人咂舌。要是一聚堆儿那更厉害,众口一词,声震云霄,那种劲头绝不亚于唱流行歌曲的火热程度。观者都感叹不已:“看,这些唱得欢的,都是河南人!现在河南豫剧和河南武术、河南小吃一样已经响遍了天下。”
豫剧名旦、一代大师常香玉早年跟着父亲逃离黄泛区,和千万渴望生存的乡亲一起沿着陇海铁路,边走边唱到达西安,那曲“你家在那里,我家黄河边”的电影《常香玉》主题曲说出了对豫剧艺术的执著和豫剧人生的辛酸凄凉。常大师生在黄河边(巩义),唱在黄泛区,文革时期又下放在黄泛区,她的唱腔里揉进了黄河的粗犷。在逃荒的“河南担”里、在赈济灾民的粥棚边、在“大快人心事”响彻大地的喜悦中,常派逐渐深入人心。
和京剧有四大名旦一样,豫剧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风、崔兰田、闫立品五大名旦,他们在豫剧舞台上为河南豫剧的振兴与发展贡献极大。在表现手法上,陈素真富贵高雅、细腻传神,常香玉字正腔圆、如水泻崖,马金风嗓音甜润、婉转利落;崔兰田啼哭气绝、悲如天成,闫立品行似拂柳、开口清亮。听他们的演唱看他们的表演简直就是享受。曾经听老辈儿的人说过,河南开封解放初期常香玉在学校演出时盛况空前,操场上、房顶上挤满了观众,一场戏演完光地下挤掉的鞋子就成百上千对。
说到豫剧不能不说《梨园春》,这些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可谓名震天下,来自全国的老少爷们儿、大姐大嫂甚至奶奶辈儿的准豫剧迷不远万里来到黄河之滨,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尽情地展示自己,不管唱得好坏,回家一说自己上过《梨园春》,亲戚朋友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在节目里,不光豫剧,全国所有的戏种都能在这里演唱,黄河泥沙一般淳朴的河南人啊,用豫剧当媒介,以博大的心胸招来了全国诸如京剧、黄梅戏等多个戏种在此汇萃,共同发展。从这个节目创立以来,响誉海内外,深受群众喜爱。从国内到海外,从3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者都在这里大显身手。
中国有黄河,河南有豫剧!在多彩多姿的黄河文化的花园中,豫剧这门伟大的艺术正开放出灿烂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