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 一条装载着陕北史话的大河
这是一条清澈的河,也是一条浑浊的河;这是一条富饶美丽,两岸地肥水
无定河的两个源头――红柳河和芦河,均发源于三边的白于山区。汉时,因在红柳河南岸置县奢延,无定河始称“奢延水 ”。芦河水沿东西横亘的横山山脉北坡流过,其地属??阴县,故芦河古称??水。两河流经的地方其时为朔方的辖地,均为荒塬、草滩、大漠和峡谷,水色清澈见底,亦统称朔方水。交汇后,开始混浊。和明堂川的榆溪河合并后,进入黄土沟壑区,流量增大,泥沙并流,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人称恍惚都河。唐时溃沙急流,河床常移,人们就改其名为无定河。
从横山油房头和石马洼出土的古猿化石和河套人头顶骨看,早在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无定河流域活动,到石器时期已成群体,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那时的无定河流域,可谓草木茂盛,地肥水美,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最佳场所。但是,自从人类社会由原始的母系氏族过渡到
从两千多年前秦惠文王修筑的
公元306年,匈奴大单于冒顿的后代从山西五台山西走渡河,窜居朔方。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无定河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站住了脚。然而,由于其首领刘卫辰在与魏的战斗中,轻敌妄动,加之当时内部矛盾又十分复杂,故在兵力十几倍于敌人的情况下,大败身亡,子弟宗党五千多人被投之于河,仅有他的小儿子勃勃一人只身逃脱。勃勃亡奔宁夏的薛干部帅太悉佛部下的莫奕于,莫奕于爱其“性辩慧,美风仪,以女妻之”,并将其推荐给后秦主姚兴。姚兴“见而奇之,深加礼教”,封勃勃为持节安远将军、五原公,并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属三万余,镇朔方。勃勃又回到了自己祖辈经营的土地上。刘勃勃有了自己的地盘,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又夺得黄河以北的鲜卑人为讨好姚兴,路经他的地盘所献的八千匹良马,军威一下就显赫起来。接着他又纠集全部人马以到宁夏打猎为名,在其老丈人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一刀劈为两截。晋义熙三年(407)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自称天王大单于。
勃勃的地域不断扩大,将后秦的北部土地蚕食殆尽,惹怒了姚兴。然而,后秦鞭长莫及,几次大战都不是勃勃的对手,任其扩大地盘。一日,勃勃率大军行至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无定河岸边,极目望去,幅员辽阔,水草丰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正是马背民族休生养息的极好地方!他高兴地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岑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马鞭一挥,建都“统万城”。统万之意在君临天下,统领万邦。国号大夏。同时将刘姓改为赫连氏,取威赫连天,蓬勃向上之意。418年,勃勃轻取长安,在霸上筑坛称帝。至此,秦岭以北,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尽属大夏。大臣们建议勃勃移都长安,可他有自己的想法,认为统万城更为重要,置长安为南都,不日返回统万城。后来因为改立太子,闹得儿子们之间互相残杀,赫连勃勃连气带病,于425年一命呜呼,死时年仅45岁。北魏世祖拓跋焘趁机西渡黄河,攻取统万城。427年,魏军打开统万城,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十万,车旗珍宝器物不计其数。飘扬了20年的大夏狼旗从此落入无定河的波涛汹涌之中。
大夏灭亡了,但雄踞在无定河畔的统万城没有倒,这里时不时发生一些
此前200来年,是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战争,砍伐,畜牧,地震,干旱,蝗灾等等,沙漠随着越刮越猛的大风不断南移,到唐长庆二年(822),沙堆高及统万城矮墙,无定河沿岸变得越来越荒芜。这时,大夏的匈奴已经不重要了,当地的土皇帝也不重要。而他们的后人,或者说他们的臣民们,在这片人类生存已经很困难的土地上,仍然艰难地为自己的生存奋斗不已,为争夺和捍卫这片土地,继续谱写着无定河的历史。在大唐进入最红盛的时候,不提大将尉迟公都督夏州,也不提汾阳王郭子仪统兵无定河一带。他们饥寒交迫的戎马生涯,为的是长安城里灯红酒绿的歌舞升平。值得一提的是党项羌人拓跋氏,他们才是转战陕北大地,以无定河两岸为基础,拓展疆域,西进宁夏建立西夏王朝的一个特殊种族。
党项,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中的一支,他共分八大部落,拓拔氏是其中较大的一个部落。东汉时,其居住地以西海郡(今青海海晏)为中心;隋末唐初,扩大到川、藏、青三省,“有地三千余里”。贞观8年(643年),归附唐朝,任命首领拓拔赤辞为西戎三十二州都督,赐姓李。魏晋以后,受吐蕃侵扰,请求内徙,唐玄宗在庆州(甘肃庆阳)置静边等州予以安置,封赤辞之孙拓拔守寂为西平公。唐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防党项等族人受人煽动叛乱,建议朝廷将静边等6府的党项迁到银州(米脂)以北,夏州(统万城)以东一带居住。唐代宗采纳了郭的建议,把拓拔氏分为两把,其中以拓拔朝光为首的一把党项人居银、夏州,号平夏部。也可以说,陕北的李氏族人从公元764年开始就居住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一不争的事实,为800年以后米脂的李自成是否是党项人,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逃往四川。宥州(靖边县西,唐置)刺使拓拔思恭纠集夏州党项及其他少数民族数万人,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同雁门节度使李克用联手一道攻入长安。僖宗以镇压黄巢军有功,赐其军为“定难军”,封拓拔思恭为夏国公,并再一次赐姓李。后历经五代的江山变迁、人事更改和战事纷争,党项拓拔部利用封建军阀混战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了以夏州(统万城)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不但征收赋税,而且任命官吏,“虽未称国,而自其王久矣”。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兵变称帝后,仍赐党项人锦袍银带。知州李彝兴死后,追封夏王,废朝三日以示痛悼,并授李彝兴子李光睿为定难军节度使。北宋政权之所以如此高抬党项李氏,是因为当时政权未稳,北汉尚未平定,宋太祖不欲边境再生事端,就暂时保留其特殊地位。到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光睿的二儿子李继捧嗣位后,引起党项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其叔父时任绥州刺使的李克文,请宋召李继捧入朝,借北宋之手解除李继捧夏州节度使职务。削藩割镇,解除大将的兵权,正是太祖时期的初衷,此时的太宗何乐而不为?顺水推舟派人持诏命继捧入朝,另命李克文和宋将尹宪同知夏州。在李克文和宋朝诏使的催逼下,李[font=宋体]继捧无奈,献出了党项平夏部经营了三百多年的夏、绥、银、宥、静五州,带上家属进京当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闲官。不多时,宋太宗又削去了李克文、李克宪知夏州和绥州刺使的职务,企图一举铲除党项世代割据的局面。这就酝酿出了党项贵族和宋朝统治阶级之间的重大冲突。这还得从李继迁说起。
李继迁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的儿子,公元963年“生而有齿”,幼时即以勇敢果断闻名乡里,十二岁即任管内都知蕃落使。982年,得知族兄李继捧入朝,被迫交出无定河流域的五州之地以后,与弟李继冲等假言乳母亡,出城安葬。尽收兵器装入丧车,带领家族和亲信数十人逃离银州,直奔党项族聚居的地斤泽,拿出祖先拓拔思忠的画像进行煽动,要大家不忘先祖家业。于是跟随的部众越来越多,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宋朝为敌的道路,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使无定河沿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血流成河。经过儿子李德明,孙子李元昊三代党项人的不懈努力,浴血奋战,终于在宁夏银川定都建国称帝,史称“西夏王朝”。当然,这个强悍的马背民族最终为一个更加凶猛的马背民族――蒙古人
什么叫沙场?发生战争的地方叫沙场。无定河流域是民族之间争夺的地方,战争使这片肥沃的土地变成了遍地荒沙,宋夏之争更使这片土地变得荒无人烟,以致史志谱牒至此难以上溯追踪,好些历史疑难问题无法查证。到元,这片土地逐渐安静下来,休生养息,人口慢慢增加,无定河上似乎有那么一段太平日子。到明就不行了,蒙古人屡屡入侵,延绥巡抚余子俊不得不将镇治由绥德迁往榆林,在原十八寨的基础上增加三十六营堡。又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起了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马池近两千里的边墙,才保住了这一方水土的暂时平安。但因朝廷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压榨,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人们不堪负重,无定河畔饿殍遍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李自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揭竿而起的。
李自成的家乡正好是当年从甘肃迁徙过来的党项拓拔平夏部的居住地,李继迁寨又是他的出生地,说明李自成是拓拔氏的后代。不过他到底是李继迁屯兵时留下的后人,还是西夏灭亡后跑回来的后人?这就说不清了。总之,在李自成的骨子里有着党项人的彪悍、骁勇和好斗,这就注定了他具有顽强不屈的性格和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不过这里还有一个人,虽然不被历史和专家学者们承认,但事实上他对李自成的帮助是最大的,那就是张献忠。张出生在无定河上游支流的柳树涧,他是同李自成的舅舅同时起事的,最初的根据地是在米脂无定河西的十八寨。虽然他和李自成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算来还比李自成长一辈。也因为此,他们俩人尿不到一个夜壶。小时候算命,他们都是真龙天子,就都以为对方是自己的克星。于是兵分两路,各打各的天下。在李自成惨遭失败,逃往商洛山中的时候,张献忠纵横天下,打得明军落花流水,才给李自成得以喘息的机会。当明军被张献忠拖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李自成已养成气候,从山中冲出,所向披靡,直捣京师。听说李自成称帝,张献忠大发雷霆,迅速拿下四川的成都,也当起了大西帝国的开国皇帝。你说这条无定河,尽出些不非凡的人物啊,老百姓的日子能安生吗?不过李自成虽然只用了十来年时间就推翻了大明江山,但他只坐了四十来天龙椅就跑出了北京城,好像是专门为满人打下的江山!这就不得不骂那个千古罪人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把一个大好河山拱手送给了异族人。
满人统治中国后,无定河流域这片土地相对比较安宁。虽然回民侵扰了好几年,也杀了好多人,占领过好多地方,但终归没成了大气。所以,这里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起色,人们也强烈地期盼着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回纥的进攻,各州县堡寨均给以殊死抵抗和迎头痛击,其中的事迹和人物,地方谱志记载的清清楚楚。因此,陕北的人口在清朝时,增加幅度是最大的。但在人们的眼里,陕北永远是个贫瘠荒凉的地方,无定河就是苦难、焦渴、落后、闭塞的代名词。清钦差大臣张端芬有一首著名的《七笔勾》,写的就是当时陕北,特别是无定河上游的自然面貌和风土人情。现全文抄录,以飨读者: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飞,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辩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窑洞茅屋,省去砖木偏用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水肯漏。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且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炒米拌酥油,剁面加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步入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尽享够,嫖风浪荡懒向长安走。因此上把金榜提名一笔勾。可笑女流,头发蓬松尘满头。猴窍膻腥口,面皮似铁锈。黑漆钢叉手,裤脚三滴留,云雨无度哪管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塞外荒丘,土羌回蕃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出语不离球,礼貌何谈周。圣人步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定河水养育的这一方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他们不是清一色的汉人,这里曾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的文化既有中原农耕文明的因循守旧,又有北方马背游牧的桀骜不驯。很多人看似老实巴脚,其实不安分才是他们骨子深处的东西。上世纪初,在中国封建帝王制行将就木的时期,陕北人一点也不落后,远赴他乡甚至海外追随革命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大公报》的
哦,这一条苦难的河,这一条骄傲的河,这一条充满悲欢离合和甜酸苦乐的河。她曾带给这片土地和人们无限的创伤,也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后来的定惠渠、织女渠等大大小小的水利管道,使无定河两岸的川道地区,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的重点产粮区,人口密集区,经济发展区和文化发达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无定河流域大量的地下资源又被探明、开发和利用,那煤,那油,那盐,那汽……。陕北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仿佛一夜之间腰粗了,动不动就到西安、北京等大地方扬灰气,成片成片地买下人家的楼房,令那些西装革履的外地人刮目相看。于是他们知道,陕北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无定河全长约1000里,从白于山区出发,流经两省八县,在清涧河口注入黄河,浩浩荡荡直奔东海。勤劳、勇敢、善良的陕北人,将翻出大山,跨出三秦,走向世界。海内外的各族人民一定会知道,华夏的土地上有这么一条河流,它的名字叫无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