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艺美学精髓:水

    “我们为苏东坡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是在许多的苏轼研究的评论文章中共同发出的喟叹。实际上,对苏轼的研究,常常为“文如其人”所左右,连一代大作家、大学问家林语堂在他的著作中崇拜的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他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苏东坡传》)。


    细化分析,多有真知灼见


    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启鹏的《苏轼文艺美论》一书也是从苏轼的人格魅力入手的,全书分成“苏轼文艺创作轶闻”、“文艺创作形式”、“文艺美学论点”三大部分。在“轶闻”中,集中了闪射苏轼人格魅力的20个文艺创作过程中的鲜活故事,这使读者有了看点。但王启鹏没有迷失在苏轼的人格魅力中,他冷静地对苏轼的诗词、散文、文论、美学思想、史论、哲学思想、政治理想等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多有审视的真知灼见。他对苏轼在词的创作中活用典故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他认为,苏轼词里有以典代叙事的、有以典代议论的、有以典代抒情的、有以典代状物的。通过巧妙的运用典故,苏轼使自己的词更加凝练沉雄,成为词创作的豪放派的领袖。王启鹏例举《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用了《蜀志》典和活用了李白《赤壁歌》,只有13个字,就写活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也使苏轼自己论世之英雄的吞吐天地的气概跃然纸上。


    求是求实,指出苏轼不足


    王启鹏认为,苏轼是一位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化用典故,他随手拈来就是了。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过多地用典故,不够通俗,势必会影响其传播的广度。”他指出,“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苏轼词除代表作外其他作品不能像柳永词那样广为流传,用典故过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但王启鹏的这种勇气值得赞赏。他没有一味地溢美苏轼,而是以学者求是求实的态度发现了苏轼在美学上的不足。可惜的是,整本书里只有几点峥嵘之处,大部分的文字是处在分析和叙述的状况中,这就多少地影响了《苏轼文艺美论》的“论”的深度。
    在《苏轼文艺美论》写到苏轼的画论和他的书画创作的美学思想时,文字处在教科书的状态,更多的是启蒙的作用。所幸的是,王启鹏在“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一节里,从水文化、哲学、文学和苏轼的创作风格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论述得不够完备,但是形成了一家之言,为我国苏轼研究增加了新的成果。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5-06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