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苏东坡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是在许多的苏轼研究的评论文章中共同发出的喟叹。实际上,对苏轼的研究,常常为“文如其人”所左右,连一代大作家、大学问家林语堂在他的著作中崇拜的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他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苏东坡传》)。
细化分析,多有真知灼见
求是求实,指出苏轼不足
王启鹏认为,苏轼是一位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化用典故,他随手拈来就是了。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过多地用典故,不够通俗,势必会影响其传播的广度。”他指出,“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苏轼词除代表作外其他作品不能像柳永词那样广为流传,用典故过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但王启鹏的这种勇气值得赞赏。他没有一味地溢美苏轼,而是以学者求是求实的态度发现了苏轼在美学上的不足。可惜的是,整本书里只有几点峥嵘之处,大部分的文字是处在分析和叙述的状况中,这就多少地影响了《苏轼文艺美论》的“论”的深度。
在《苏轼文艺美论》写到苏轼的画论和他的书画创作的美学思想时,文字处在教科书的状态,更多的是启蒙的作用。所幸的是,王启鹏在“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一节里,从水文化、哲学、文学和苏轼的创作风格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论述得不够完备,但是形成了一家之言,为我国苏轼研究增加了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