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学问就是水的哲学”

   

    清明时节,92岁高龄的四川省老领导、老作家马识途在其女儿的搀扶下来到都江堰人字堤,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放水节仿古表演仪式和砍杩槎的动人场面。据悉,这次都江堰之行实际上是马老的一次重要“文化之旅”。

  4月7日上午,马识途突然出现在都江堰景区内的天府老茶馆里。记者看到,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的马老正与前来参加《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研讨会的九旬“诗翁”陈道谟互致问候。

  穿过林荫小道,花团锦蔟、小桥流水的堰功大道,令出门“春游”的马识途格外欣慰。他甚至甩开女儿,大步大步地朝伏龙观走去。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主席,并曾经担任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马识途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与千年古堰结下了不解之缘。

  “治蜀先治水。”成都和平解放前夕,马识途和王宇光曾向进军西南的62军司令员贺龙元帅建议抢修都江堰,让千年古堰继续造福川西人民,让川西坝子尽早恢复勃勃生机。于是,马识途成为1950年春军民抢修都江堰和建国后第一次开水典礼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

  4月7日的开水仿古仪式和砍杩槎,尽管纯属表演、娱乐,但坐在观礼台第一排黄金位置的马识途依然百感交集。“开水啦!开水啦!”的吼声以及“堰工”们砍杩槎的铿锵声、拉杩槎的号子声,不禁让马识途老人忆起了1950年4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节盛况。

  当天下午,马识途和来自省会成都的20多位作家、诗人、学者参加了在都江堰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召开的《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研讨会。

  研讨会上,马识途大谈如何做好水文化、道文化文章。水是致亲、致强、致刚、致弱的东西,可以适应各种场合,我们应得到水的性格。都江堰靠水,没有了水,那就不叫都江堰了。

  马识途说,“灌口”也好,“灌县”也罢,到底这个“灌”字怎么来的?都江堰有个“灌口”,大邑县也有个“灌口”,这两个“灌口”有没有联系?“都江堰”的“都”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它到底与川西坝子上的“成都”、“新都”、“益都”的“都”有没有关系?

  “看来,都江堰的学问就是水的哲学。”马识途指出,研究都江堰一定要与巴蜀文化联系起来,处理好巴蜀文化与古蜀国的关系。都江堰要提升自己,必须注重研究文化,建设“文化都江堰”。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05-06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