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召开的天津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针对近期反复出现的雾霾天气,就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进行了部署。市长黄兴国在会上强调,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要用实际行动回应市民关切,让人民群众切实看到改变空气质量的希望。
今年1月份以来,本市出现多次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据分析,本市PM2.5的来源,以工地与道路扬尘、燃煤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为主。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改善空气质量,也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必须加大联防联治力度,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积小胜为大胜。改善空气质量,也是一项全民行动。人人都是PM2.5的参与者,都要行动起来。本市将大力倡导“同呼吸、共行动”的理念,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本市大力实施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并于去年发布实施了《天津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PM2.5细颗粒污染治理,本市将继续实施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开展12项重点工作:
一、加大火电机组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小火电机组深度治理,保证脱硫设施正常运行,逐步淘汰产能低、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提高外电输入比重,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工艺水平,减少污染排放。
二、加大供热“煤改燃”力度。到2015年完成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改燃并网”任务,全市煤炭消费增量控制在1500万吨以内。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017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环城四区建成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
三、加大黄标车治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逐步淘汰污染大的黄标机动车,到2015年淘汰11万辆。加强监管,严格防止被淘汰车辆流向社会。
四、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施工工地和渣土运输、堆场的监管。实施封闭、围挡、喷淋等规范作业,控制扬尘二次污染。控制地表土壤扬尘,到2015年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建成区实现成片裸露地面植被全覆盖。
五、加大重点项目改造提升力度。中心城区加快第一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搬迁改造进度。滨海新区加快大沽化、天化、天碱、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搬迁改造进度。这几项重点工作对于提升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地区和部门将加大实施力度,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
六、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循环利用机制,从单个企业循环、产业链循环、产业园区循环、小城镇内部循环、社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层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子牙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汽车、电视、洗衣机等废旧家电集约拆解,大幅降低平均能耗。大力推广泰达、子牙、北疆、华明、临港等5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七、加大清水工程实施力度。到今年年底,完成60条河道总长349公里的治理任务,增强水体调节空气的能力。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今年年底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八、加大郊野公园建设力度。郊野公园除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外,另一个功能就是提升环境质量,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完成7个郊野公园建设任务,2020年全市建成16个总面积800余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实施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治理,做好清洁河水、堤岸造林绿化等工作,实现水质提高、生态良好、景观优美。2015年前全面完成这两条河流的治理任务。
九、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重点对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等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增强环境自净能力,提升湿地“城市之肺”的功能。
十、加大车用燃油标准提升力度。今年年底前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汽油,同时研究制定供应国Ⅴ车用汽油、柴油工作方案,尽快启动实施。
十一、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天气信息,提醒市民注意事项。制定实施空气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提高防护应对能力。
十二、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改善大气环境,人人有责。加强全民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同呼吸、共行动”的理念,形成全民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将空气污染分为重度、严重、极重三级。重度污染日和严重污染日均提出了健康防护和建议性控制措施。极重污染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强制性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停止建筑拆除工程,临时散体物料堆场实施洒水喷淋和苫盖,主要道路增加机械化吸扫保洁作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公务车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