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永刚 苏德会 报道
本报潍坊讯 7月19日,记者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重点工程――沿海防潮堤内侧防护林带绿化现场看到,园林工人正在大规模种植盐松、柽柳,新种植的植物不少已吐出丝丝新绿。据介绍,这一防护林带宽300米,长10公里,投资2.4亿元。
不远的白浪河下游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建设工地,同样是一片繁忙。这一工程全长16公里,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首段工程长10公里,总投资16亿元。目前已投入大型机械150多台,开挖土方200余万方,完成总投资5000多万元。工程全部完工后,可存蓄淡水3000多万方,成为周边知名滨水休闲目的地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
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曾经盐碱遍布,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由于淡水资源缺乏,植树成本高、成活率低,林业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以致当地人有一句俗语:“在盐碱滩上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近年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本着“沿海开发,生态优先”的理念,全力打造生态新城。据介绍,仅最近4年多时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已累计投入15亿多元,治理河道40公里,造林4.6万亩,植树3000万株,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潍坊胜伟园林公司负责绿化施工的任立强告诉记者,相比其他地方的绿化工程,这里要多费好几倍的气力和费用。比如,在进行小区域绿化时,通常要采取“防渗换土”的方式,植树时先把道路两侧绿化带下挖1.5米至2米,自底层向上分别敷设排碱管、石子做成防渗层,之后铺上地膜、草帘子,再填上从外地运来的种植土,最后才可以种植树木。这样一来,成本比在普通地方高个六七倍也就不奇怪了。
为解决大规模绿化难题,滨海园林部门与上级林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有益菌盐碱地土壤改良,依托柽柳苗圃进行竹柳、耐碱杨、龙柏等新苗木种植试验,建设盐碱地改良示范工程,不仅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还培育出绿化新品种滨海盐松,并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滨海园林公司技术员李红梅说:“以前当地只有白蜡、国槐、刺槐、柽柳等几个树种,经过技术创新,现在已有30多个树种可大规模种植。”
聊起身边环境的变化,大家洼街道周疃村的袁琳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在这里很少能看到大树成荫的景象,更别说花草了,没想到仅仅六七年的时间,盐碱滩就变成了一座绿洲。”
经过连续多年的绿化,如今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片的绿荫和盛开的鲜花随处可见。一个宜居宜业生态滨海新城的轮廓,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