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南京,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浓郁四溢;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遍布繁华市区,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各种富有意蕴的雕塑小品点缀于街头巷院、红花绿树之间,弥散着优雅的文化艺术气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古老而现代的园林城市向人们款款走来。
“山、水、城、林”是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生态优先原则,规划全面保护南京不可再生自然生态资源,最大限度保护南京自然山水,整体格局。
打造结构科学的都市绿地系统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城镇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两廊四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系统。
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滨江两岸规划建设各50―100米的绿化景观带,重点保护好长江洲岛湿地、沿江水源地,加强沿江绿地的建设。八卦洲、江心洲应重视绿色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控制开发建设总量,建设用地宜相对集中组团布局。
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加强沿河绿带建设和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沿河两侧非集中城市建设地区建设50―100米绿带,集中城市建设地区控制30―50米绿带。
四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明外廓―秦淮新河、绕越高速公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沿明城墙结合秦淮河、护城河等水体、山林用地,建设明城墙风光带。沿绕城公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小于100米;沿明外郭―秦淮新河两侧绿带宽度为50―100米;沿绕越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宽度为100―300米,集中城市建设地区两侧绿带宽度不低于100米。
六楔:由都市区城镇发展轴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构成。包括老山―长江、六合灵岩山―八卦洲、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秦淮河湿地―方山、青龙山―紫金山楔形绿地。重点控制和建设8处位于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分别是大厂―浦口、长芦―雄州、主城―板桥、板桥―滨江、秣陵―禄口、淳化―湖熟、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隔离绿地。其中,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六合灵岩山―八卦洲2处楔形绿地,以及长芦―雄州、大厂―浦口、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4处隔离绿地为污染防护隔离绿地。
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沿高速公路两侧各建设宽度为100米的绿带,并加强防护林建设。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风廊的概念,让城市“透气”,自主呼吸。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南京规划了两条主要的生态通风走廊:一条是瓜埠八卦洲长江;一条是方山秦淮河。这两条生态通风走廊基本是直线,而且正好和南京冬、夏季的盛行风向一致。
保护与建设并重
规划中的楔形绿地以开敞空间为主,严格保护位于楔形绿地内的山体、水体及已有的林地和湿地资源,裸露山体要加强植被恢复。楔形绿地内允许保留少量农村居民点,在生态功能区核心区以外地区,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在保持主要山体和生态网络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经特别许可允许兼容市政管廊、小型市政设施以及相兼容的文化、休闲、旅游等建设项目。
城镇一般隔离绿地内的山体、水体及林地应严格保护,允许保留少量农村居民点,允许安排市政管廊、小型市政设施及少量与绿地功能兼容的建设项目。
具有污染防护隔离功能的楔形绿地和隔离绿地内,应加强防护林地建设,现状居民点原则上应逐步迁出。除必要的市政设施建设以外,限制其他开发建设活动,禁止集中成片的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建设。
沿江、沿河、沿路带形绿地和城镇内部的绿地,原则上应以绿化功能为主,允许兼容小型的市政、休闲和其他公共设施。
城市绿地建设注重以人为本
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希望能与自然相融:出门就能见绿,从高楼大厦里出来马上就能拥抱自然。规划按照居民出行5分钟到达一处公共绿地的要求,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结合城市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规划建设综合性公园,以及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公园等专类公园。结合城市生活性道路、商业街等建设街头广场绿地。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要按规划要求建设附属绿地。绿地建设应考虑乔木、灌木、草坪等相结合。鼓励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破墙透绿等方式增加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改善气候环境和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