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生态城市是此次会议上专家们热点讨论的一个话题,而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变为现实,将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城市规划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论坛上,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住房:清洁能源用于居家生活
在昨日的论坛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住建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教授级高工韩继红说,建筑消耗了全球30%的自然材料和40%的能源,产生了30%的固废、20%的污水和40%的二氧化碳。因此非常需要资源低消耗,环境高品质的绿色建筑。
韩继红表示,低耗能,环保、生态的绿色建筑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上海世博会上,实物案例项目“沪上生态家”就给出了这么一个理想的未来居室,它采用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板、静音垂直风力发电机等所产生的清洁能源给自己发电,楼内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在室内光线达不到照明标准时,窗帘百叶还会自动调整;而墙面是用旧砖砌筑的“呼吸墙”的先进设计,可以降低墙面的辐射温度,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位于房顶的绿化区域种有各种蔬菜,不需要人特别照顾,职能化装置控制的“灌溉”技术能根据植物所需的水量来进行有目的的“灌溉”。
韩继红表示,这些都是用现有技术建造的。而“沪上生态家”不久将改造成为精品酒店继续为人们服务。
文化:城市要有“魂”
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红星提出,规划好一座城市就要规划好城市的脉络,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特征,寻找城市之魂。
和红星说,城市之魂就是指城市精神,而这个精神就蕴含在城市的历史中,印刻在城市的人文传统中。西安是一座古城,城市中的建筑都是围绕着西安长治久安的文化来做的,而贵阳可以在“贵”字上做文章。他表示,虽然西安和贵阳的经济面貌都不能和北京上海相比,但每座城市都可用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城市之魂。贵阳的“贵”字有“高贵、华贵、贵人、贵气”等解读,从中可以提取的元素有花开富贵,元宝、竹笙意象等,贵阳作为贵州的文化中心,应该让人生活得更加的生态、文明,其城市建筑也应表现出这些特色。
和红星认为,整座城市的生态之魂、文明之魂不是一句口号,最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
城边村:不卖粮食卖旅游
生态文明对于城市来说很重要,城镇的生态环境也同样值得关注。在乡村的发展里,又怎样践行生态的理念?让它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贵阳的乡村又该如何转型、发展?浙江滕头村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个浙江沿海的小村庄,面积只有两个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世界和谐乡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滕头村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解释说,他们村一直坚持“生态建村”为主,在规划建设中不盲目追求高楼大厦,重视生态理念,全村绿化覆盖率达67%;全村铺设污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98%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拥有自动灌溉系统和智能控温等十几项高科技系统;提倡步行出行,减少污染。
生活环境上去了,这个村又在文化上打“牌”,建筑上充分体现宁波“江南水乡,时尚水都”取宁波江南水乡之意,打造“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的旅游景点,村内主要种植珍奇植物品种供人观赏,村内还建了一座五星级厕所和两座三星厕所。去年该村门票收入为3600万,旅游收入为1.5亿。村民一年的福利为两万八千元。
这样一个小村庄,不卖粮食卖生态、卖环境,村民的致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唐子来表示,贵州的乡村可以卖气候,利用自身优势,使“乡村让人更向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在会上表示,在本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建生态城市已经形成了一致共识,通过这次会议必然将理论概念从讨论变成实践;将这些生态和低碳的实践方案变得可操作和可复制,从理论走向实践。此外,他强调,生态文明一定要达成社会共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项工作并不是少数专家和少数企业家能做好的,只有将其转化为一种价值观,让全社会参与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