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衢州市环保局把生态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衢州全市工业总量连续8年保持30%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市大气、水环境、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并持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出境水水质连续6年100%达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359天;森林覆盖率达到71.5%。2010年,8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中,衢州市6项位列全省前三,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饮用水合格率居全省第一;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三。
生态、经济双管齐下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和衢州市环保局的努力分不开。衢州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陈鸿斌告诉记者: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了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衢州市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狠抓落实。截止2010年末,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以上;累计实施重点减排项目420个,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6.06%和18.44%,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为了让西部山区避免被动承接产业转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衢州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接纳效益好的高新企业、拒绝污染企业转移,构成良好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大量优质企业的入驻,也成为衢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的契机。
在应运而生的衢州高新园区内,总投资40亿元的中宁硅业正在紧张进行一期建设,这个企业最终将拥有年产4500吨太阳能多晶硅的能力。衢州3年种下的3棵“大树”:氟硅化工、有机硅产业群、多晶硅产业,已经延伸出大批联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企业和产品,这意味着衢州已拥有与东部沿海城市同样先进的高新产业布局。
现在,生态建设已经成为衢州近年工业发展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多年的生态保护,让开化在全国2000多个县里,生态环境排序名列前茅,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位。眼下的衢州,环保已成为选择产业和项目的首要指标,投资企业的环保技术、足够的资金配备、环保装置,是项目能否入驻各工业园区的首要条件。在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的2008年,衢州一口气否定预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28个项目。
生态建设百花齐放
当报道小组来到衢州时,被衢江岸边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给吸引住了,湖城相依,山水相映,湖沼、城郭、山林,是座“山水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同时,衢州地处钱塘江的源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四省边际旅游集散地,也是中国九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这一个个荣誉的取得,都要归功于衢州市大刀阔斧狠抓生态建设。
让我们再看一组数据:衢州市城市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全市共建成5座交接断面地表水和11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0多套重点污染企业在线检测装置。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31格,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2平方公里,治理河道河沟1308.3公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累计治理率达90%……这些都是让衢州环保人士骄傲的数据,也是衢州人民为生态建设交出的满意答卷。
为了保护好母亲河的源头,衢州市通过搬迁规模化养殖场、关闭活性炭企业、拆除水产养殖网箱等措施,持续开展乌溪江库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了水源水质安全。在此基础上,衢州市还投资1.3亿多元,完成了2200多家规模养殖厂排泄物的治理。五年来,衢州市累计投资20亿元,完成整治村1743个,示范村219个,有2153个村实施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8721户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如今衢州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衢州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朱玉峰自豪地告诉我们:“以前被污染的小溪,现在又恢复了清澈,生态建设现在不再是农民的包袱,而成为他们致富的金钥匙。红红火火的农家乐旅游不但富了一方百姓,还让衢州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