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绿色的“大航母”

  春风起,绿了江南。3月的宜春,春更宜人。

  从世人瞩目的“生态之绿”,到令人刮目的“绿色崛起”,宜春之“春”更加散发出勃勃生机,更加充溢着时代发展的内涵。

  运行质量,经济转型――这两个宜春人曾经只能尴尬以对的词,终于可以从口中响亮地说出――三次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比重首次突破80%,二产超越50%;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到12.4%;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增长到90.6%;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6个工业园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占全省五分之一强……这都是宜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新、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带来的喜人变化。

  “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使宜春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崛起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行区,辐射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浙沪、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这宏伟目标,推动了宜春滚滚向前的“绿色潮”。

  一个项目见证一种眼界

  【现场目击】3月28日,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的青山能源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数十台大型机械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打造亚洲锂都,这一个项目就能撑起半边天!”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袁和庚说,青山能源去年10月引进,将投资70亿元兴建动力电池及电动客车生产项目,第一期投资30亿元,生产锂电池、电机电控、锂电池设备制造,建设锂电研究所;二期投资40亿元,生产纯电动客车。

  “锂电池今年底可以投产,满线生产的话,光电池一年产值可达到300亿元,税收将达到9至10亿元。”开发区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

  【背景解读】青山能源花落宜春,见证了宜春市在谋求经济转型时,以大项目为抓手,打造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过人眼界。

  2010年初,宜春市提出:立足本地产业基地和生态优势,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文化”为长远目标,以建设“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为载体,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和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5到10年努力,使宜春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崛起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行区,辐射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浙沪、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于是,“重大产业与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顺势启动,“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和“项目落地百日大会战”相继展开,锂电新能源、电子科技、新型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得到强力推进。据了解,锂电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共签约锂电项目107个,其中已进资、动工或投产企业39家,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采访中,记者巧遇比亚迪集团高层来宜春考察锂电新能源产业。“如果引进比亚迪,宜春迈向亚洲锂都的步子将会更高更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对记者说。

  目前,宜春市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0家。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4.4亿元,基本形成锂电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机械电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采访手记】产业调新,体现了宜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融入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高眼界。该市以精确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大项目,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启动了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赋予了宜春市“绿色崛起”新的生动内容。

  一个基地印证一种谋略

  【现场目击】很多人没有想到,丰城的“破烂王”,成了今日的“循环利用大王”。3月29日,记者见到数年前采访过的丰城本土“破烂王”熊曙雄时,他已经成为宏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老总,手下有150名员工,生产的再生铝产品,年创产值2亿余元。熊曙雄说,公司的蓄热式稀土法燃烧炉还通过了省级重点新产品专家评定,取得多项专利和省级行业标准。

  好戏在后头。丰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基地引进了上市公司格林美,高效回收家电、电池等“城市矿产”。在公司,记者看到,一台台旧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经过现代化的流水线后,很快被归类处理,“吃干榨尽”。据介绍,该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有28家再生金属回收企业,合同总投资37亿元,已投产企业11家,去年再生铝10万吨、铜1万吨、铅2万吨,销售收入15.3亿元,实现税收1.55亿元。

  曾经,人们谈起丰城的循环经济,常拿“破烂王”开玩笑。但丰城的“破烂王”真的开起了“国际玩笑”。2008年以来,该市举办了两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使丰城的现代再生金属产业受到世人的重视。

  【背景解读】丰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印证了宜春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高超谋略。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打造产业聚集的平台,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的平台,打造承接经济转型的平台”,成为近年来宜春市经济工作调高产业层次和品位的一项重要内容。

  宜春市明确指出:允许各地按照功能定位主动决策,分区突破,各展特色,错位发展,打造独具个性的特色产业群和工业格局。按照“城市经济区、工业经济区、山区经济带”的主体功能划分,该市将10个县(市、区)划分成三大板块,并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的关系和财政体制,一切政策和考核办法的制定都向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向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倾斜。与此同时,该市开展“百户重点工业企业结对帮扶”活动,以此带动产业链条的丰富,产业层次的提升;构建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企业做强;开展“产业升级年”活动,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保障、项目扶持。

  “花”开宜春分外妖娆。铜鼓新型竹木加工欧美扬名;奉新纺织园200多家企业高度聚集;高安“中国瓷城”重现辉煌;上高鞋业踏响中部……全市形成了以仁和集团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集群,以清华泰豪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集群,以宝成集团为龙头的鞋革产业集群,以金源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集群,以旺旺集团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集群,以蓝恒达等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以斯米克等为龙头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等,“十大产业基地”得以形成。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

  【采访手记】产业调优,体现了宜春市委、市政府以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基地,作为吸纳科技型企业、提质升级传统产业的高超谋略。有了这个平台,宜春市就有了一个淘汰低端企业、提升产业内涵的资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凸显。有数字为证:去年,全市十大产业基地完成销售收入464.78亿元,增长43.8%;实现利税57.51亿元,增长43.5%;其中利润33.13亿元,增长54.5%。

  一家农企体现一种视角

  【现场目击】3月28日,东升有机蔬菜有限公司的大棚里,员工有的正在给甜豆枝蔓架网,有的正在收割菜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升在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租了3000多亩土地,种植有机蔬菜、油茶、果树。去年,公司的蔬菜产量达到8000万公斤,销往香港、广东等地,还有部分出口到了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袁州区西村镇干部介绍说,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已经有香港东升、台湾三友等16家农业生产企业落户。这些现代农企的进驻。使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也转变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给他们带来了“绿色”财富。

  【背景解读】尽管农业在宜春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缩小,但宜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作为重要战略。近年来,该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形成了“企业集群化、生产规模化、基地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农户合作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增。

  走进“中国生态硒谷”,处处生机勃勃。近年来,丰城市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编制了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了龙头企业7家、科研机构1所。华英集团、浙江森禾、铁骑力士集团、珠海农丰、御润坊等知名农企花落硒谷。2010年,丰城市有6万多亩富硒农作物、5万多羽富硒土鸡养殖,带动农民增收2900多万元,惠及人口6.58万人,人均增收443元。此外,万载、铜鼓、宜丰等山区县阔步迈向有机农业,目前,宜春市有机农产品认证达71个,基地总面积达到49.34万亩,形成粮食、竹木、家禽、中药材、油茶、生猪等十大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的“工业化”,促使宜春的农业发展方式成功转型。目前,该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4家,省级龙头企业有52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20家。去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73亿元,上交税收9.7亿元,出口创汇8660万美元。

  【采访手记】农业产业调优,体现了宜春市委、市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工业、农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该市认为,在工业经济绿色崛起的进程中,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现代化,同样重要。作为农业大市的宜春,能有如此视角,并将农业产业化做得有声有色,实属难得。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1-04-06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