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携了一抹绿色,播洒在杭州的东北部,从此为这个城市营造了一片低碳生态的产业基地。年轻活力如它,钱江经济开发区在短短几年间,从一个围墙框架迅速成长为后劲十足的区域经济引擎。
它是与众不同的,因为绿色环保的环境品质。细数它的荣誉里几多关于环保节能的“最”字,我们无疑感受到它企图做好做强低碳产业的决心。对新能源的探求,对新技术的追逐,对新领域的占领,对新环境的打磨……它的孜孜以求,誓要成为杭州乃至全省、全国的绿色标杆。
“我们起步较晚,在产业定位方面,唯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占得先机,我们便选择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构建低碳科技特色开发区"的战略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了。”在钱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戚建国看来,这是理性而又前瞻的选择。
如今,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都已编制完成,只待开发区人将这纸上蓝图实践为美好现实。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着一座有智慧创造和低碳科技引领的,能给予我们生态宜居之感的品质新城。
链接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南临杭州市副城临平,北依京杭大运河,西临著名的风景区超山、丁山湖湿地和塘栖古镇,规划总面积25.3平方公里。开发区于2003年10月奠基,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告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08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2009年2月,被规划为“杭州钱江科技城”,正式纳入杭州城市发展体系。新一轮战略规划将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活力创智谷、低碳科技城、生态宜居地”,产业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区”,即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生态科技型新城区。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的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一直致力于打造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等低碳型产业建设,着力构建低碳科技特色开发区,先后获得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心区、“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浙江省整合提升试点园区”和“浙江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称号。
【标签?做低碳产业排头兵】
低碳产业是趋势,是机遇。杭州于2010年被国家列为低碳试点城市,在国内率先实施“低碳新政”,以“一化七经济”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低碳城市。以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切入点,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和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是今后杭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为钱江经济开发区培育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低碳科技特色开发区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钱江经济开发区成为杭州打造低碳产业高地的先行者。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5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8个,运达风电等6家企业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浙江省首座2兆瓦(远期20兆瓦)太阳能屋顶电站并网发电;集成十大智能节能系统的“绿色建筑科技馆”,被建设部列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试点项目”;浙江运达风电100万千瓦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全国唯一的风力发电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国际婴童产业园核心企业贝因美6万吨干法配方乳粉项目建成投产;由国际动力与燃料专家王朝阳领衔打造的万家动力电源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并运行试生产。
伴随着众多相关领域的企业陆续入驻和投产,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国际婴童、服务外包等产业基础,后来者居上,在国内业界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去年,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编制了产业及产城发展规划,产业领域突出“低碳”与“环保”概念,将产业重点聚焦前瞻性、战略性、未来新兴产业领域,适度发展机会产业,打造产业特色的同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根据产业规划,绿色节能产业总体定位为钱江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和制造业核心发展引擎。开发区重点以太阳能产业、风电设备、LED照明为核心,以光热设备、水处理和环保专用设备以及其他节能环保相关制造业为辅,打造涵盖研发、制造、应用及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长期坚持技术的领先性、制造环节的高附加值和前瞻性。
健康产业将作为开发区重点培育产业和前瞻性制造业核心成员,形成杭州市健康领域的后起之秀,以医疗器械制造及健康服务为核心,适度推进保健品研发与制造领域,突出细分领域和产品重点,侧重研发孵化和服务功能,形成面向中高端的外向制造和内向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群。
现代服务业将作为开发区加快培育的产业代表,形成杭州市在服务产业领域的现代化特色,涵盖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生产服务等三大领域,而楼宇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综合载体突出细分产业发展,形成由短期内向式服务为主向中长期外向式服务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蓝图?建区造城齐头并进】
作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23座新城之一,钱江经济开发区已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超过40亿元,造就了系统完善、品质一流的道路、水、电、环保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现代化小学、农贸市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为开发区二、三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2010年,开发区结合国内外经济现状、趋势,及自身的定位和产业基础,明确提出未来将实现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一体化发展,并相互联动、有机结合,实现“建区造城”两轮驱动,通过明确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发展节奏和实施路径,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加以推进。同时备受各方关注的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钱江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描绘出开发区“建区造城两轮驱动”的宏伟蓝图。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至京杭运河,南至宁桥大道,西至09省道,东至荷禹路,总用地面积约2570.51公顷。
根据钱江经济开发区的控制性详规,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活力创智谷、低碳科技城、生态宜居地”,整体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东工西居、L谷引领、三心带动、轴带相联”。以山水及未来的地铁优势,构筑一个服务于20万人以上居住人口(计入塘栖等周边区域,间接服务人口约在35万~40万人左右),具有鲜明个性的公共中心;并构筑为居住区服务的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体系。
钱江经济开发区通过迎山(超山)接水(丁山湖、大运河、西太洋),以及园区自身景观营造,创建优美的生态景观环境,同时建设与自然山水、历史名镇形成人工与自然、古典与现代和谐对比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系统完善,生态优美,景观宜人的形成四园、七轴、多点的绿地系统。其中四园即为西太洋湿地公园(综合性公园)、中心公园、运河公园、文体公园。以此构筑生态优美、景观宜人、设施齐全的高品质居住环境,形成宜居家园。
居住服务设施中,共规划设置高中1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小学9所,幼儿园16所;居住区体育中心4处,社区服务中心3处,社会卫生服务中心4处,文化活动中心3处,净菜超市7处。
在公共交通规划方面,以地铁站点、对外公共干线为框架,建立区域性公交换乘点,在运溪路(东西大道)、星河路、兴元路形成半环线,建立BRT公交线,通过秋石快速路和临丁路等与主城沟通,加强与主城及相邻城镇的沟通联系;内部公交以环线为主体沟通开发区各个功能区。其中地铁9号线将在园区范围内设置4处站点。
【聚焦“十二五”?未来园区几多期待】
“十二五”规划,是建设“活力创智谷、低碳科技城、生态宜居地”,实现钱江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依据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钱江经济开发区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环境立区、科技强区、产业兴区、建区造城两轮驱动”四大战略,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钱江经济开发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产业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十二五”期间,累计协议引进内外资403亿元,实际到位140亿元;期末技工贸总收入确保500亿元,力争实现600亿元,其中,期末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25亿元,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80亿元;期末财政总收入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