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地方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浏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政府自我加压,让“幸福”正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
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近日某网站就此推出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三成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当为幸福感的基础条件。
以人为本,让城建成果惠及于民,应成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城市建设等同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城市无论大小,都建起大广场、开辟大绿地,城市建设者热衷于为城市再造几处宜人胜景,而城市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这些“角落”里的环境基础设施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十一五”规划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提出,引导许多城市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展污水管网、燃气管网,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保护生态,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不仅是巩固和放大城市品牌效应的抓手,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人民幸福的重要砝码。广大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对城建的支持为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积聚动力,而城市建设也应以市民的幸福为导向,关注其利益诉求,着眼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