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山水精华 生态渐入佳境

  本报讯 坐拥太湖山水资源精华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生态建设渐入佳境。近3年来,全区投入24.8亿元,实施八大类30项生态工程,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滨湖区创建国家生态区的22项指标全部达标,并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生态名片”越擦越亮,使滨湖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早在3年前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之初,滨湖区就制定出生态区建设规划,对全区生态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战役。相继展开八大类30项生态工程,涉及生态经济、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水、气、声污染进行全方位“手术”。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滨湖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获得较大改善,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要求,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健全组织体系。滨湖区坚持“生态立区”,把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领衔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并以责任状的形式将创建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
  去年供水危机发生后,滨湖区专门成立了太湖治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区纪委(监察局)新增效能监察室,全区10个镇、开发区、街道均成立了环境监察管理办公室和环保工作督察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对相关目标任务进行调整,并明确由区纪检部门对项目进展情况定期进行效能监察,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上下协调联动、部门分工负责、层层狠抓落实的组织领导网络体系。在全区各级统筹规划、科学决策、通力协作、狠抓落实下,政府工作正由传统管理逐步向“绿色行政”转变,环保工作从单一的污染防治逐步向全方位的生态保护转变,努力做到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低污染、低消耗生态产业,已成为滨湖区生态建设的关键。除了对原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外,滨湖区还腾出更多精力发展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滨湖从去年起计划分3年时间一举关闭93家化工企业,对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和项目一律实行关停;重点建设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13个“品牌”新型工业园区。滨湖区规定,新引进的企业和项目,按功能集中在13个园区中,严格控制污染。目前,滨湖区有4个工业集中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零排放”都市工业,占据全区一半以上经济份额。此外,滨湖区工业设计、动漫等高端服务业迅速崛起,抢占新型产业竞争制高点。无公害生态农业以年均5000亩增长,累计近6万亩。
  滨湖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环境整治也成为滨湖生态建设的难点。滨湖区通过清淤、截污、调水、护岸、植绿等一系列工程,对大、小溪港、直湖港、五里湖、梅梁湖等水系实施综合整治,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滨湖还结合太湖水源保护,制定出14项重点措施,通过打捞蓝藻、关闭规模化以下化工企业、搬迁二级保护区内自然村和企业等举措,有效保护贡湖水源地水质安全。去年,滨湖区共建成省市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22个。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08-12-09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