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刘昌明院士



         刘昌明,男,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6项目(973)首席科学家。1992年5月至今任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IUGG国家委员会委员、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八种国内外刊物主编(地理学报、生态农业研究)、编委(“国际水文过程”等)。1998年曾参与组织中科院地学部“缓解黄河断流对策的调研”向国家做出咨询,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是国内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刘昌明院士在径流模式、水文实验、工程水文、森林水文及和环境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理论与方法论的新开拓,国内外发表论著160余篇,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点)研究项目,获国家、中科院及省部级奖励12项。提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被西北地区铁路新路线设计应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与水平衡研究,被规划设计所采用;把华北水的研究与黄淮海平原治理相结合,在四水转化及调控、节水工程措施等研究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IGU二级组织主席,IAHS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水科院科技委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教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咨询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流域级、省级重大规划项目,并在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和专家。
    在完成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王浩教授还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后,迄今已经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名;在站博士后8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王浩教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迄今,王浩教授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次、省部级奖励9次。近年来王浩教授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王浩教授荣获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王浩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王超教授


    王超,男,1958年7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6~1995年于河海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河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被聘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江苏水资源保护规划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规划、评价,污染控制工程,水资源保护、数学模拟计算等。曾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工程研究项目40余项。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4本。曾3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水利部“515”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现从事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系统建设及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负责或参加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成果应用情况:  (1)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模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已被应用于我国许多地(市)、省(市)、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中,解决了关键性科技问题,得到了不同水平年水域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削减量及控制总量等关键技术数据,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成果的关键技术已被应用到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之中,为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了依据。(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估算模式已被应用于流域水资源配置之中,特别是应用于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之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城市水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已应用于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安徽马鞍山市,江苏泰州市、宿迁市等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升了城市品位。(5) 成果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已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以专著方式出版,成为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必备参考文献,并被部分高校列为研究生的教材。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许新宜教授


    许新宜,男,1954年6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82年 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1981年9月-1996年12月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0月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12月-1999年 5月任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1999年5月-2004年9月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99年5月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2000年3月兼任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中心主任;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巡视员;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年许新宜院长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水利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UNDP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水行业评价(贵州)专家组组长;UNDP和UNEP技术援助项目新疆北部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专家组副组长;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全国工作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出版专著5部;1996年度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樊静教授


     樊静,女,1956年11月生,河南唐河人,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课题有:“环境污染物超痕量及形态分析新方法研究、环境样品的在线自动化处理及分析技术”等。已在Anal.Chim.Acta, Electroanalysis, Anal.Scien., Intern.J.Environ.Anal.Chem.,Talanta,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3篇,其中30篇被SCI收录。获河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CopyRight(C)2008 city-wa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5001236号-2

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邮编:450003

主办:河南省城市水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承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