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军 史小静 程梓桐
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江内,近日,新出生的一头小江豚迎来自己的“百天”。下午4点,到了喂食时间,母江豚带着小江豚姗姗来迟,小家伙紧紧跟在妈妈身边,随着妈妈的节奏一起在水中跳跃翻腾,身姿矫健,偶尔调皮地游向别处,但又很快乖乖地游回妈妈身边。这是自2003年以来,保护区内成功繁殖的第六头小江豚。
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同时生长着两种鲸类动物――白?D豚和长江江豚。长江生态行采访组近日来到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找长江的旗舰物种――江豚。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加强58公里长江干流保护区就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在位于铜陵市大通镇的夹江里,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利用半自然条件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2001年,这个长1600米、宽220米的实验水域迎来了从长江迁移来的4头江豚,开始人工饲养和繁育。
采访组一行顶着烈日,从铜陵市大通镇永平渡口乘船来到长江江豚生存的夹江所在地江心洲――大通镇和悦洲。下船后可见一条掩映在鲜花和绿树中的青石小路,沿着这条幽静小路直走20分钟,尽头便是长江江豚养护地。
采访组到保护区时正值下午江豚最后一次喂食时间。一头头江豚结伴围拢过来,它们头部浑圆、体形流畅,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是一直挂着憨态可掬的“微笑”。因为“爱笑”,它们也被称为长江的“微笑天使”。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人员介绍:“加上刚刚出生百天的小江豚,目前保护区迁地保护的江豚已经达到10头。”
长江江豚是全世界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亚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含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受渔业活动、航运、水工设施建设、水污染物排放等影响,其数量种群下降迅速,已不足千头,干流长江江豚现存量约500头,年下降速率为13.73%。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已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危”物种,农业部已将长江江豚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管理。
保护区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表示,美丽的白?D豚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2006年白?D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我们不希望看到长江江豚也成为伤心往事。白?D豚和长江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指示物种,如果长江变成“无豚”之江,就预示着长江淡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失去其生态功能,最终也无法承载人类的生存。
灭绝意味着永远失去,濒危则还有拯救时间。保护长江江豚刻不容缓,必须与时间赛跑。
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蒋文华介绍,动物保护有3种方式,分别为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离体保护。他坦言,对长江江豚实施迁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长江江豚的野外栖息地容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形成岛屿化、片段化。但实行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每年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先把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下降势头遏制住,使其种群复壮,最终长江江豚还是要放回到长江中。”蒋文华说。
目前,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1600米夹江水域面积相对狭小,蒋文华热切盼望着能给“微笑天使”一个更大更美的新家,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大的迁地保护水域来承载更多的长江江豚生存。
蒋文华自信地说:“到时候用5~10年,繁育50头江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