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者李银雁 练琴) “广西对西江流域生态保护所做的工作,让下游的广东、香港、澳门地区无偿享受了多年的生态保护成果。但广西从2001年到现在的10年间,各级财政为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投入的资金超过300亿元,这对于欠发达的广西来说,压力很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他建议建立珠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陈秋华说,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径流量占珠江径流量的72%,不仅是广西的母亲河,更是珠三角城市的“生命源”。珠三角地区年约200亿立方米的总用淡水量中,70%的淡水由广西提供。自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已连续6年遭遇严重咸潮袭击,咸潮倒灌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严重,已经从农业、工业等行业扩大到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成为威胁珠三角地区用水安全的特大隐患。
为压制咸潮倒灌,确保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国家防总、水利部已6次从贵州、广西远程调水应急补淡压咸。“远程调水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咸潮倒灌问题,必须全面加强珠江流域造林绿化,从根本上改善珠江流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陈秋华表示。
“目前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珠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公益林提高补助等工作要继续做,广西未来5年需要向西江生态建设投入300亿―500亿元。”陈秋华说。
陈秋华说,珠江下游无偿享受西江生态建设成果多年,并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按照公认的“谁受益,谁补偿”的市场经济原则,珠江下游为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给予适当补偿或分担,是合法、合理、合算的。
陈秋华希望中央或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对此给予协调帮助,“一旦生态补偿得以实施,无疑有利于珠江流域各方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多赢。”